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其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延续至今,有着必然性,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和品德。在初中德育工作开展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说教和要求比较抵触,通过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将德育工作变成一种回顾历史,探究文化来源有效形式,可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但是结合的路径上要以文化内容为载体,以德育开展为根本,使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理解中有个人品质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德育;结合路径
前言:德育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具有良好的品质才能通过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中,开展的方式都是依靠制度管理和家庭教育,缺乏心理和认知上的引导,所以德育开展的效果都不好。另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民族精神和古人的智慧,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德育工作开展中,应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保证德育有效性,也让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结合能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推动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完成全面教育。而结合的意义是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有着紧密地联系,同时还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需要,能够提高德育的效果[1]。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带有德育思想和内容,并且有着一定的历史故事和社会背景,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能有所参照,能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利于内化思想的吸收。而初中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带有文化属性,比如爱国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其本质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进行结合。同时初中生的性格叛逆,对于定向的德育工作开展方式较为抵触,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极端,通过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可以实现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改变初中学生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准则,这样也就可以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工作结合的路径
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做内容合一,而是要以文化为载体,以德育工作为核心,让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在文化汲取中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并且要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所以在结合的路径上要从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知识教学和网络空间四个方面进行。
(一)在校园中积极宣传传统文化
德育是思想上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需要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认识,而传统文化有非常具体的传承过程,也有生活中的体现。在结合上就要让文化成为德育的载体,保证学生能够在文化理解中建立德育认识[2]。
针对此,就需要在校园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以环境来熏陶学生,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走廊中张贴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文化知识为内容增进学生的人文知识理解;通过广播、板报主题等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这样学生在耳渲目染下就能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获得其中的高尚品德。
(二)组织传统文化相关德育活动
德育的开展是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正确的树立,而初中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我意识特别强,所以在结合上就不能过多的指派和要求,这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学生的对于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接受程度也不高。因此,在结合方式上可以通过文化相关的德育活动组织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开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辩论赛,组织传统文化的艺术节,进行诗词朗诵、书法国画的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充分发挥出文化为载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认识,德育教育也就能够得以有效地实现。
(三)抓住知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的策略上,还要抓住各学科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德育工作进行延伸,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3]。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呈现古人的风骨和民族的气节,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提升个人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展现传统文学的优美和文化内涵,以教学的方式实现文化品质的德育工作,在物理教学中将古代的发明创造作为资料,引发科学探究,可以促进研究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文化德育
随着现代生活的改变,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也要做出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文化德育的推广,以校园教育平台为工具使学生有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将德育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文化宣传、实践活动、知识学习和认知提升为方法,使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开展中,文化的选择要带有地域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并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成长需要出发建立德育内容,以此保证文化与德育结合的有效性,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甘晓霞.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5.
[2]张珂.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9(13):190-191.
[3]王伟超.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班级德育管理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