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期末测试,考前我特地嘱咐了孩子一些注意事项。同样,作为数学老师的张老师也在考前对孩子们做了一些指导,例如填空题要列式计算,画图题用算式检验长方形面积等等。下午考试结果反馈:画图题长方形周长16厘米,儿子画成长8宽2;时间计算21时到第二天6点30分经过多少时间?算成7小时30分。反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她们班孩子们很好的完成了答题。于是,我便开始了反思:难道是我的教的不对吗?还是孩子学的不对?归根结底,就是教与学的纠结。
在研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我发现叶圣陶(叶老)提出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与新课改的要求都强调了一个教学理念,现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一直以来,师者的角色定位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更像是一台知识和道理的传声机,逐步将学生该学习的教给学生就好。可当学生一旦迈出学校大门,失去老师教导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呢?所以,问题来了,如何实现“教为了不教”呢?
一、教师要放下身子
陶行知(以下简称陶老)早在1919年所撰写的一篇名为《教学合一》的文章中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老的话把握了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学习、探究真理和解决问题,能够触类旁通。
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叶老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虽然叶老指的是教的是语文,但是在宏观的教法上语数是相同的。都要求,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有了“不教”的基础。
三、教师的作用在于引
《义务教学数学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叶老曾说:“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叶老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过渡。因此,教师要由“讲”变为“导”。
在实际教学中,怎么做到由“讲”变为“导”呢?当然各位老师同行都很有智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更多的老师认为应该在提问上发挥老师的“引”作用,当然这无可厚非。然而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的广度上的“引”,由引而发。
笔者曾经执教过这样的一节课五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初步设计时,导入呈现主题图:看图表示出一个圆的?和?,再用这两个数字和图进行计算。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大部分老师的想法。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个算式以及计算都是老师需要。然而在巩固练习中,学生依然出现分子相加,分母相加的迁移性错误。究其原因,我们的设计没有以发展学生思维,引导主动学习为目的,更多的是以教师的眼光看待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主动学习引导。修改后的设计则以学生自己举例列式,再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这样的设计很显然对于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给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引导要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一定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把一节课设计的精彩纷呈。当然,在设计课堂流程时,你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状况你都会考虑在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心里要有教学目标,眼里要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发现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你的指引,就要巧妙的改变教学设计的思路,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脑筋动起来,思路清晰起来。这样的设计才是以学生为主,更好的体现了教师引领的作用。
考完试后,回顾张老师的教学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她对于课堂中教师“引”的体现,从互相提问,到落实学习习惯,只有持之以恒的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和引领,才能给予学生更轻松,更落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