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丁向琳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下,为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实施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不再仅仅以向学生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公式定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学习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下,为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实施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不再仅仅以向学生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公式定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其中解决问题能力是现代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中很多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就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在较为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上,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完全契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能力对其发展的意义,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程度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数学解题能力。
一、融入数学思想启发学生解答问题
        小学阶段的教师应该认识到要想正确解决数学问题,仅仅运用解题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该与相应的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数学问题作为依托,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形成启发,使其能找到数学解题的规律与思路,从而逐渐形成数学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开展到“应用题”这个部分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题: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分别在同一时间从A、B两地出发,且相向而行,客车的时速是60km,货车的时速是80km,两辆车在离中点30km的地方相遇,那么AB两地之间相隔多远?这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构建数学模型”思想,使学生能根据题干的内容建立数学模型,再进行问题解答,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规律。一旦学生能形成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就能更快的在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将抽象的问题转换为直观的形式,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背景,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学思维思考与分析生活问题的意识,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解题能力,还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在学生认知层面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1]。例如,教师讲解到“因数与倍数”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教师扮演文具店的售货员,在讲台上准备几种文具,由学生扮演购物者,学生拿起5个文具盒向教师询问价格,教师说是68元,但是在付钱时却认识到,教师可能算错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程内容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倍数”知识后会发现,5的倍数其最后一位应该是0或者5,而68并不符合5的倍数规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并能从数学知识的角度认识与解决一些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使其解题能力能得到提高。


三、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题切入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看到数学问题后并没有解题的头绪。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带领学生分析问题的题干,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能使学生发现解题的细节,逐渐能形成分析问题的习惯[2]。例如,教师讲解到“小数乘法”这个部分时,可以设计相应的习题:一只猪的重量是0.21吨,一只牛的重量是猪的4.8倍,那么,一只牛的重量比猪重多少吨?由于题目是一种设问形式,学生无从下手去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题,找到其中的数学知识,比如,题目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一只猪和一只牛的重量,而二者之间存在一只牛的重量=一只猪的重量×4.8,这就能计算出一只牛的重量,而问题中所存在的关系式为一只牛的重量-一只猪的重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上一步得出的答案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计算,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当学生能对数学问题进行逐层分析,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督促学生总结与反思优化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在解题后能够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数学解题方法进行优化,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解题思路[3]。这样才能不断将其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也能在看到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出现解题思路。例如,教师讲解到“负数”这个部分时,可以用这样一道题作为例题:在一个知识竞赛中规定,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得-6分,不答得0分,一共有10道题,小明参赛后一共得到12分,那么他答对了几道题?很多学生看到“-6”都会将其与负数知识联系起来,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是如何想到运用负数知识解题的?还有哪些其他的解法?如何运用题干中的条件?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不断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能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意识。
结论: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有利于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使学生能在理解与掌握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锻炼,为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启发学生解答问题;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题切入点;督促学生总结与反思优化解题方法。通过本文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思考,希望能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红兵.浅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157-158.
[2]区杏湘.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培养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6):144-145.
[3]余庆燕.紧扣核心素养 注重“问题”内涵——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6):77-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