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便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 、教学设计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清楚地知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习效果往往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本班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
1.综合性的教学主题。首先综合性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范围除了课堂知识外还应该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学习的方式除了接受学习之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比如独立探索、观察实验、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方法,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一亿有多大”的知识中,可以让学生从高度,长度,质量等不同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比如高度,我们可以选择一亿张纸的厚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讨论一亿粒米的质量时可以教育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把解决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集合数学领域内各个不同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多样性与现实生活性的教学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将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教师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介绍给学生,将教学情境转化为日常生活。然后,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学部分,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课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收集整理水电资源的相关资料。然后,学生们进一步观察家里的水和电。例如,选择观察水的学生可以在一分钟内随时间计算出水龙头的漏水情况,通过每次记录数据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了多少升水。学生通过实际观察、统计数据以及收集整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实践,学生们得出结论,时间和滴水是成正比的。在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如何节约水电,讨论和总结节约的措施和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收集能力,还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3.设置合理性的教学目标。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应过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因此,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应该是设置目标之前就有所了解的,即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和沈丹丹教授的“最宜发展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大多数反映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
二 、教学实施策略
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二年级通常是一个简单的游戏。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能够接受更复杂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动手生产,统计调查和生活问题。
1.小游戏类型。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习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综合运用评价,交流感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巩固旧知,从而能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如一年级的“数学乐园”,“摆一摆,想一想”,二年级的“量一量,比一比”等。这种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乐趣,并爱上数学这门科目,为之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2.动手制作类型,这类实践性的教学,需要明确问题,讨论交流调查情况,设计活动方案,最后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操作验证后并能运用规律。而学生应该明确目的,设计步骤,合作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积极参与、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活动。
如一年级的“想一想,摆一摆”,二年级的“小小设计师”,三年级的“制作活动日历”等。通过学生亲手制作生活中的小物件,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积累掌握生活经验,了解生活实用小技巧。
3.统计调查类型,这类调查统计的教学,需要收集整理数据,明确研究方向,通过整合数据形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从选择的问题,参与的方式,沟通和合作的过程等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六年级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节约用水”等对学生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统计事件数字进行课外调查,最后分析分析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
4.探索发现类型,这类操作首先要明确问题,然后进行猜想尝试,学生自己操作探索规律,通过验证交流汇报,最后回顾反思拓展的基本过程,要做到先猜想,操作中思考,最后进行反思。这类实践明确问题,讨论交流调查情况,设计活动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如六年级的”有趣的平衡“,”自行车里的数学“等。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和猜想,如杠杆两头重量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等。通过这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生活难题类型,该活动通过实际测量拟定方案,获取分析数据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调控与指导,引导和补充,拓展延伸,发展学生能力。 如五年级的”打电话“,六年级的”合理存款“等。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要设计,分析,确定最佳方案,运用数学思想概念和公式方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锻炼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 、教学评价策略
综合与实践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正确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发展,教师能力的提升。
1.标准的评价要有层次性,在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观察和评估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分层评价。通过分层评价帮助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收获。
2.标准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多元化,在学校有教师、同学的评价;在家中有家长的评价;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特别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中,多人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有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尤其是家长参与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3.标准的评价是多样化的。在小学数学中除了语言评价,还可以利用小红花,争夺赛,小游戏等来激励学生。除了口头评价方式外还可以将鼓励的话写在小纸条上或作业本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4.标准的评价时间持续性。因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评价时不能用直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学习结果,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不是简单以掌握多少相关知识为目标。教师评价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以维持学习活动的兴趣。
作者简介:郭萍(1984-07-04),女,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当前职务: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班主任,当前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