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语文学科的成绩。基于此,本文就从提高学生课堂阅读参与感、激发阅读兴趣、拓宽阅读渠道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眼界和在阅读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和阅读练习中的实效性。下面,本人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学生课堂主体,提高学生阅读参与感
提高学生参与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吃透教材并对学生充分了解,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工作,为引导学生接下来的阅读铺路,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接下来的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同过加强与学生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感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水平,将课堂知识有效吸收。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北京地区春节的习俗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去提出问题“在看了这些资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经过学生回答可知,部分学生对于北京春节了解颇多,而有些学生则是略知一二。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座位来自由组合成为小组来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知识,不知道北京春节习俗的学生可以了解到北京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准备的、小年就相当于春节的“彩排”以及春节期间,白云观外的广场热闹非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自主学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阅读积极性。综上可以看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多方面的,只有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做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阅读参与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保障,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在实践中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课堂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新的教育模式鼓励教师转移教学阵地,教学环境可以从室内走向室外,将阅读内容和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
例如:在进行《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的阅读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春游,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三月的桃花和河水,并观察生活中的“三月”与文章中的“三月”有什么区别,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月桃花水”的特点。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是带着任务来的,要随时提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河流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作者会在文中说河流醒来了?”“为什么文中会把桃花水比作春天竖琴?水流和竖琴有什么联系?”由此来引起学生联系大自然与文中的描写,并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在快乐学习中提高了。与此同时,大自然本身就是可以为学生创造阅读灵感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学习到阅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推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可获得阅读知识,教师也可以又好又快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双赢。
三、联合学生家长,拓宽学生阅读渠道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深情并茂的小故事对他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改变家长视课外书籍为“杂书、闲书”的成见,告诉家长,课外书中不乏对学生有益的好书、课外书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们的阅读价值,并传授如何挑选课外书的经验,让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其逻辑思维和思想深度也会随之提高,长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会得到拓展,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会更上一层楼,对知识的把控和应用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进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时,李大钊先生是文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不一定要直接让学生阅读文章,而是可以先让学生讲述一下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李大钊。在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外知识穿插一些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道理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完成了阅读任务,还为学生带去了区别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阅读中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更加快速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直接、间接的去影响学生,以达成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香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34):139-139.
(2)田本娜. 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看法和意见[J]. 天津教育, 2007, 000(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