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探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陈玉兰
[导读] 生生交流是课堂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
        摘要:生生交流是课堂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智慧教学的新模式为生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传统课堂的小组合作模式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共时性的交互对话与评价机制,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反馈中,信息技术教学开拓了历时性的生生对话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生生交流 语文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不能充分创设情境,课堂气氛沉闷,强行灌输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呆板,传统模式下的“问-答”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望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智慧教育模式,正在实验式地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反馈的及时性以及统计的高效性。在课堂小测中,平板可以非常迅捷地批改数学小题或者英语选择题,还能够统计各个小题的正确率,从而马上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上的短板。但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其评价标准无法客观量化,也就无法有效利用平板强大的及时反馈和统计功能。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学在介入语文课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而另一方面,语文新课标也在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希望能够增强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文以为,语文课堂更强调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而信息技术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师生交流为主的模式,开拓了生生交流的多种实现模式,这或许会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介入语文课堂的一大有效途径。笔者将以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语文课堂为例,就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促进生生交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交流前置——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施
        传统课堂生生交流是从铃响后开始的,但信息技术教学早在前置学习的任务单落实中完成了生与生之间初步的交流与分享。
要完成这一步,首先需考虑任务单的设计,需要在考虑学情的同时兼具可操作性。好的学习任务单以学生为立场,尊重学生客观的学情,通过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关乎整个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因此,我在设计《对联的欣赏与拟写》(以下简称《对联》)这一课时,首先考虑到学生只是简单接触过对联,没有关于对联的量的积累,也没有深入认识到对联的基本规律。我设计了西湖楹联博物馆征集西湖名联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以实习馆员的身份从身边的西湖景点出发,去积累一些名联。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幅合格、优秀的对联需要符合哪些要求?“合格”引导学生去体会对联的基本规则,“优秀”则可以诱发学生提炼一些独具特色的对联的相关规律。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可以在电脑端或者pad端进入我的课堂,收到这这份设计好的前置学习任务单。经过线下或者线上的对联搜集与整理之后,上传到提交作业的相关区域。我可以选择一些重合度比较高的西湖名联推送到课前预习模块。这样,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可以从自己的平板上看到相互搜集的一些对联,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对对联基本规则的一些认识。传统的课堂上,预习内容的生生对话发生在教师现场展示(实物展台或者加工后的ppt投影)学生预习单的过程中,需要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信息技术教学在铃响之前就完成了初步的生生对话。
二、共时对话——组内对话与组间评价
        传统的课堂中,尤其是进入初中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相互交流的积极性都不高,在大庭广众下,自己的问题被暴露出来被认为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信息技术教学的组内讨论模块可以说改变了这种局面。在教师把任务细分到每个小组组内成员后,学生在组内同步讨论解决问题。组内聊天室中的点评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形式,且只有本小组的同学可以参与,塑造了某种共时的封闭式的讨论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组功能能实现随机分组或者线下按座位分组,或者就某一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同学主动成组,多样化的分组方式,能够基于多种目的的生生对话形式,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板端监控到每个小组内部生生交流的有效性。
        《对联》一课最为核心的活动是在识别了对联基本规律后,开始就给出的上联(人机交互学生主动选择的一联)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创作与组间互评。

规范的行为是生生交流的保障,因此,在开展小组活动前,我布置了较为细致的小组任务:1.每位同学都试着拟写一个下联,写完后拍照提交,并进行组内交流讨论,最后由组长选定本组最佳答案,时间为5分钟。2.小组汇报阶段,一人负责朗诵下联,一个负责讲解创作思路。3.在某一小组展示成果时,其他小组应认真聆听,并准备点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组间互评和组内讨论一样,都是可以共时发生的,小组之间的点评既按传统模式可以你来我往比个高下,也可以在线上相互给出意见同一时间不同组之间交互式地评价和欣赏。由于教师掌握着投屏权限,因此当某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展示或评价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对方授权,他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圈化点评别组的下联,这一过程全程同步在每一台平板及现场大屏上,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生生对话模式。在相互质疑和赞赏中,不仅巩固了对联基本规则的掌握,更锻炼了更高层次的拟写对联的能力,共时的高质量的生生对话模式有效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三、交流延时——课后的复盘与广播
        传统的课堂,一旦铃响结束后,老师或者学生都无法去追溯课堂进行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只能凭借依稀的回忆,在课后作一些蜻蜓点水式的交流。对于那些没有到场的学生,也只能采取在短时间内个别灌输式的辅导。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分钟都是录制的,这意味着学生在无法到场听课的特殊情况下,依旧可以从课前预习开始跟上课堂的任务安排,在课后完成对整节课的复盘学习。这一过程与其说是对老师教授知识的一个回顾,不如说是对师生教学现场的一个还原与对话,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学们的学习和讨论过程,在相似学情背景下他们往往有更多知识盲点上的交集,这种复盘式的学习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相对比较高质的生生对话,比传统的课后一对一讲解来得更加高效而便捷。
        此外,传统的课堂,课后反馈往往以教师集中讲解或者个别面对面辅导为主,面临着诸多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课后生与生之间的对话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交流上存在不够充分,质量不高,效率底下等问题。而信息技术教学的作业系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诸多不便,不仅师生之间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提问和答疑,学生也可以看到经老师推送的同学的优秀作业。生与生的交流在经过教师选择和推送后保证了一定的对话质量,能促进学生从同学那里获得启发。
        《对联》一课的课后作业是就“风摇竹影到幽斋”对出上联,学生通过平板的上传自己的答案后,我删选出一些符合词性对仗、平仄相合的上联,推送给他们作为参考。也推送了个别有一些瑕疵的作品,启发他们修改,教师指导下的生生对话过程中,完成了这堂课最先设计的教学目的。
小结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使用这些技术和产品的“人”。换句话说,关键是那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切实提高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教师要具备融合课程与信息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创造性的运用信息。其次,学生也要掌握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开展有效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在课堂教学之余,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可以指导学生创建班级主页,开辟语文学习园地、习作苑、交流吧等板块,让学生参与撰写网络新闻稿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在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环境中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拓展了教学的宽度、深度。构建信息技术资源库,大量丰富优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终究只是一个手段,不可盲目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创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以一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许中华. E时代,E学习[J]. 江苏教育,2013(14):62-63.
[2]王丹. 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李宇.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与反思[J]. 语文建设,2013(33):67-68.
[4]蔡晓玲. 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