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是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将要面对的艰难任务。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各种文字、语言以及思想等内容,同时还包括诗词、书法、音乐等艺术。其基本包含了人类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应直接被盲目引入到其中,而应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以及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安排。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形式,创造出更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而对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带去一定参考。
1.以教材作为基本,深入感受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含义
教材是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连接的纽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双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眼睛,深入感受语文教材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既可以学到语文教材知识,又能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出来的魅力。
比如,在语文教师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读教材文本,充分感知其中母亲的形象,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母亲顽强坚韧、仁慈宽厚、俭朴勤劳等优秀品质。之后,语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自己母亲身上是否也有这些美好的品质,等学生们回答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说自古以来中国几乎所有母亲身上都具备这些品质,为母则刚, 是母亲的本能反应,与此同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之后,语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对母亲形象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可以充分得出母亲具备有远见、爱憎分明、识大体以及支持革命等优秀品格,正由于母亲心怀大爱,才可以促使朱德将对母亲的爱转变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才可以把自身思想提升到报效祖国的崇高地位,也正是由于母亲身上具备的这些品质,才可以促使朱德成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家。
语文教师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还有那些伟大的母亲,比如,欧阳修母亲、岳飞母亲、孟子母亲等。他们不仅仅抚育孩子成长,还言传身教教会了孩子们许多道理,使其成为被人们铭记的伟大人物。这种教学对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可以进行情感共鸣,充分唤起学生对母亲感恩之情。
2.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充分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知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因此,在初中课堂中,要将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扩展。语文教师可以广泛使用互联网资源,寻找与教材相关的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事作为延伸,极大程度的开阔学生眼界。
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教材内容大意便是愚公最终排除万难,终于移走了门前的大山,从此开阔坦途,这边文章总体便直接表达了愚公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这个传统故事学习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寻一些与此故事有关联的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具备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传统美德。
3.利用现代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古代文化资源作为核心载体进行的多内容、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可以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雅致、复古。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不断更新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深刻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富含传统文化的篇章段落。比如:“木兰诗”、“智取生辰纲”等,这些古文中皆包含着深刻含义,但由于时代的更替、语言结构的变化,使初中生在阅读以及学习上具备一定程度的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载体,采用更加新颖、灵活、符合现代化观点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更轻松、优越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三顾茅庐”教学时,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是要惜才、爱才、并且要善于用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重现方法,找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刘备等文章中的不同角色,最大程度还原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章中心以及故事经过,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4.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进行学科整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过程中,语文这项科目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紧密相关,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科整合”。比如,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充分整合,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古文章、古诗词等知识点,经过历史背景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以及古文章中充分了解到古时时代特征,进而有效的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准确落实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知识以及能力,促进学生日后身心更好的发展,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百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0,(1):84-85.
[2]王丽晶.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12):115,124.
[3]黄军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8):94.
[4]李家训.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8):103.
[5]李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