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小学中段语文中思维导图在交流平台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丁海燕
[导读] 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一、加强引导,熟练运用;二、抓住课堂,有机结合。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这个板块,对本单元的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一、加强引导,熟练运用;二、抓住课堂,有机结合。
关键词:思维导图;交流平台;语文要素;中段语文
        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语文学习活动涉及范围较广。目前,很多老师由于受到原来教材编排和长期教学习惯定势的影响,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未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学生对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词语、积累背诵及了解构段方式上,他们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对单元知识、语文要素的梳理与总结等方面的思维过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只是应付老师的阅读任务……笔者认为思维导图的应用是中段语文教学的好帮手,教师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应用于小学中段语文“交流平台”的学习中。      
        一、加强引导,熟练运用
        中段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段有所提高,表现欲强,动手能力强,要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积极乐于参与的氛围中渗透。
        学生对思维导图缺乏认识,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平时接触少、教师引导不足有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课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机的整合,使思维导图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思维导图,归纳、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交流平台”时,我利用思维导图先抓住关键词“优美生动的语句”,学生小组交流、梳理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我依托例句,用思维导图出示三个例句,学生从多角度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让学生完成下一级的思维导图,写出体会感受。第二天课堂上展示,评比出优秀设计小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思维导图运用在交流平台中,可以整合单元重点内容,强化语文要素,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抓住课堂,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唤起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兴趣,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课前预习,学习过程可视化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一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很多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翻书式”进行,不愿进行预习;二是老师尽管布置了预习任务,也很少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反馈和评价,教师无法从学生的预习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大号的美术本作为“思维导图本”。

课前,指导学生将课题写在中间,通过几个一级分支来预习语文交流平台。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思维的过程也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快速地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交流平台,先抓“关键句”,再给学生提供一级分支,出示课文题目及段落。学生根据提示,从所学课文中找出围绕关键句来写的段落,写出二级分支关键句、关键句的位置、关键句的作用。通过检查预习,强化训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整合了单元重点知识。
        (2)课后完善,学习能力自主化
        有的内容,在课堂上不用—一讲解,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方法,剩下的让学生课后完善,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两个一级分支(预测策略及好处),剩下的部分,学生按照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自学,之后进行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能找到学习本单元预测的策略,并能说出运用预测策略的好处。课后自主完善思维导图给了学生很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也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3)发掘资源,学习活动多样化
        教学中,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适当拓展,运用到语文实践中。比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交流平台,首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再组织学生对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收获进行“自画”的活动,接着展示、欣赏“优秀作品”,最后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了“推荐我喜欢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课本剧”等活动。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借助思维导图,不断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提高语文素养,让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闪光。
        (4)巧用评价,学习动机兴趣化
        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添彩,更可以有效地推进活动的开展。我在活动过程中注意与课堂评价机制进行联系,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如制作精美的思维导图,将作品及小作者照片在班内张贴;在活动开展后,利用手机制作活动美篇,并将美篇发到班级群里等。这样的评价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评价达到了最终要起的积极导向的作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工具,可以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层次、有条理,把思维导图巧妙地应用到小学中段语文“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将知识归纳、梳理、总结,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的渗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突破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考,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参考文献:
【1】(英)博赞 著   叶刚译 《思维导图全集》  中信出版社 2009年4月
【2】张琦.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想及实施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6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