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段红庆
[导读]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重要瑰宝。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重要瑰宝。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性质学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情感教育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对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任务。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全面落实的具体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古文诗词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立足教材内容,锁定情感目标
        制定清晰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情感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够方向明确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够顺其自然地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人文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挑选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案例,每篇课文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善于进行内容挖掘,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情感的洗礼,提升他们的健康情感素质。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细心制定一目了然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指出明确的方向。
        二、深度挖掘,渗透传统文化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基本上具有格律工整和韵律优美的特点,教师在教教授时,不仅要让学生讲解文章的大意,还要对其中的名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不仅要深入地对古诗文进行拓展和延伸,还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临近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离骚》,让学生结合实际描述一下端午时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然后再借助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的起源。在学生阅读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能够使学生从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了解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的习惯,拥有坚韧的品质。
        三、巧抓意象,把握情感
        古诗文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往往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提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这其中主要是以悲景意象为主,也掺杂了喜景意象,整体构成了悲凉荒寂的意境,渲染了悲寂的氛围,反衬了漂泊天涯游子的乡愁旅思。另外,教者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还要帮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通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离别的伤痛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一例,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正是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还有些意象,如笛、笙、箫等,通过人的参与,使情感显得更加哀怨缠绵,更能突出离别的苦、相思的深。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借助羌笛声巧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中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济世情怀。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涤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四、引发兴趣,激发情感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不论是那个方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首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没有及时地引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古诗文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厌倦情绪。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来开展古诗文教学,再与诗词的意境、韵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感受到诗词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也受到诗词的渲染。而要引发的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要从引导学生深入古诗文意境出发,让学生身入其境、引人入胜,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以以桃花切入主题,给学生营造一个桃花盛开的美好意境:阳春三月,桃花盛开,那粉红的桃花,像娇羞的姑娘脸红的粉嫩。早晨,一片盛开的桃花林,晨露还舍不得与桃花分离,正散落在每朵娇滴滴的桃花上,早上的雾气也没有散去,似乎是对这片桃花林恋恋不舍。这样,把学生引入一个唯美的桃花开放的境地,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桃花盛开的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引入《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诗句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也是讲述桃花盛开的美丽意境,不同的是,开篇之前描述的场景,现实中可以体验,而文中的场景,只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五、结束语
        古诗文是先人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贺光明.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的策略.速读旬刊[J].2017(4):39-40.
[2]孙琼.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读书文摘[J].2017(16):78-78.
        [3]李克明.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8(3).
        [4]伏巧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