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不断深入背景下,土地资源价值日益提升,我国对土地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土地管理体系、规划与用地情况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随意开发与资源浪费较为普遍。对此,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完善土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监控,使土地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于此,以下对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探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如何满足“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值得思考。国土综合整治作为既可提高土地国土利用质量、推荐生态文明建设、又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益工作,值得政府与学者探索。
1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随着中国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关政府逐渐发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和新观念。中国政府在2007年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将生态文明置于国家发优先展事项的前列。当前,中国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等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重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同时确保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这些任务都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就需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重视土地整治的力度,从而促进绿色发展。
2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农业种植生产效率低
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模式基本是一垧地到五垧地之间,农业种植单位基本是中小农户,致使我国现阶段农业市场的整体经营模式仍旧是分散、零落,同时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因为我国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出国务工,很少有在农村种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所以现在大部分从事农业种植的人群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由于农业种植缺乏有知识的人群、农业种植技术比较陈旧、生产模式比较单一,因此农村土地种植生产效率低。
2.2管理体系不够先进
目前,我国土地建设项目逐渐增加,种类日益丰富,但在土地管理体系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建设项目与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规划理论无法适应土地建设速度,为土地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对此,应积极完善管理体系,用理论引导实践,推进实践发展,如若理论滞后于实践,势必会导致实践活动盲目随意,引发更多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问题。
2.3农村生态系统失衡,物质多样性遭受损害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壤中所含的营养元素比较少,土壤沙漠化、酸碱化问题严重,同时农村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和活动面积逐渐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给当地物种生物链带来负面影响,情况严重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出现失衡问题。现阶段,我国在农村土地利用中比较侧重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大量使用机械化种植设备对农田进行播种、施肥、翻耕等工序。时间长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流失严重、储蓄水的能力减弱,进而破坏原有生物的繁衍地和栖息地,直接威胁诸多生物的去留、存活问题。
3强化农村土地防治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3.1完善土地管理体系
在土地管理全过程中,制度居于关键地位,对管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使管理体系得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完善土地保护制度,对一些未开发的土地进行保护,如沙地、盐碱地、荒草地等等,使此类土地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以免造成荒漠化;再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最后,构建土地监管机制,采用日常管理与定期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多方主体间的联系,构建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实现土地的科学长效监管。
3.2转变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理念
土地复垦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土地功能和格局,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来优化整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质量,包括促进山区、湖泊等的生命共同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概念,对森林、农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特征进行了宏观调整,以促进生态功能的显现。生命共同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的建设目标,不同角度和结构尺寸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建设政策。例如,大型土地开垦针对国家和州级单位,可以利用生态板块来实现对绿色生态社会的构建。小规模土地恢复的范围是在村庄和项目一级,合理化设计景观走廊和景观美化区的设计,增加土地资源的整体生产能力。安丘市土地整治工程必须按照国家生态建设理念和要求建立合理的土地整治工程。其中,土地整治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整治项目是重要项目。此外,应该优先处理城市的水资源以及附近的土地,如青云湖附近、牟山水库附近、于家河周边区域及汶河沿岸区域等,共计1113公顷的水资源。
3.3加强监督力度
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很多内容的实施上,必须做持续性的改善,所有内容的落实,都要进行可靠性的监督,即便是发现很小的问题,都要给出正确的指引,这样才能规避问题的长久积累现象。首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监督,要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特点,做出实时监督分析。例如,派遣专业的工作人员,按照驻地监督与巡逻监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两种监督方式相互保持独立,从而减少了内部相互隐瞒的现象。其次,监督工作的执行,要对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良好地应用。该项工作的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远程监督的效果。
3.4健全农村环保政策法规,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当前,各种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规相继颁布和实行,农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控制,但仍有待改进。要破解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障碍和短板,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从立法层面关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坚持城乡一体化立法,加强农村生态立方,针对农村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立法空白区域制定专门法律,补齐农村生态法律短板。要依据农村环境的整体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制,加强监督与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结束语
想要真实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就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遵循物种多样性、土地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等原则,根据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资源综合治理体系,要真实有效的保护自然物种和生态景观多样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体化多元复合生态系统,显著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坚,赵冰,刘诗毅.土地管理制度视角下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4):23-30.
[2]刘玲.以生态国土理念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9(07):235.
[3]翟晓东.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探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9):88-91.
[4]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叶琴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探讨[J].北方农业学报,2016,44(06):127-130.
[5]胡春湘.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新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0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