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新路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高颖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间是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间是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也可以对新路径进行探究,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等,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一举数得。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其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路径研究

        前言: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当中,写作是非常难的一项内容,部分初中生在写作中常常无话可写,所写文章严重的缺少新颖性,就只是一种机械化的写作,很难达到预期中的写作成效。因此,为了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实行一种新路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相连,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一、初中语文的现状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要进行的必要内容,阅读是学生获取到信息、资源的一个过程,是语言输入的过程;而写作恰恰相反,是学生表述自身观点、想法的过程,是语言输出的过程,两者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思想出现了偏差,在阅读和写作这一方面是存在诸多弊端的,比如,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视作完全独立的个体,将两者间拆分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不得要领,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中困难重重,很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改善这一现状,对教学进行深入性的解析,找寻到阅读和写作间的关联性等,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的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践对策
(一)实行文体转换,实现以读促写
        在语文教材中,往往含有着非常多的载体,如诗歌、散文、古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1]。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以读促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实行文体间的转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尽情的展现出自身的想象力、联想能力等,使得学生的文笔功底更加深厚。
        例如,在讲解《三峡》这篇文言文的过程中,作者郦道元在文章中借助不到200字的篇幅,将三峡所具有的错落有致的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整篇文章都是生动传神、简洁精炼、情景交融、动静相生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在学完全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实行问题的转换,让学生根据实际的阅读内容,来将文言文的载体转变成散文,将作者在文章所描述的风貌采用白话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尽情的展现自身的创造力、写作能力、联想能力等,并在写作后进行一一展示,借助于此来实现以读促写,这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二)增加评点议论,实现以读促写
        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多思想比较深刻的文章,这些都需要学生们的精心品读,才能大大预期效果[2]。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学生在进行文章的阅读中时常还处在一种表面形式上,常常是不得精华、似懂非懂的,很难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好评点议论这一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实现读写结合,使得教学成效大大提升。
        例如,在讲解完《傅雷家书》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适当的放手,在课堂中抽取一部分时间,为学生设置一个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之处进行反复性的品评,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基础;而在课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并在阅读后书写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等,使得学生对文章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促使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现,使得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三)引入情节改编,实现以读促写
        在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些情节比较生动的文章。因此,当讲解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转换一种教学模式,落实生本课堂等,可以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穿越、发挥想象等,实现情节改编,以此来实现读写结合,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当讲解完《社戏》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实际的文章内容制作成课本剧,并在后续中以角色划分的形式表演出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但这其中,教师应秉持着鼓励性的原则,只要学生情节的设置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予其激励,使得学生在这其中发挥自身的写作能力,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累积丰富素材,实现以读促写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中无从下笔,这是因为学生无话可写,缺乏有效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也应通过读写结合来改善这一现状,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3]。
        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重点的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并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最后让学生自选一处景物进行写作,借此来实现以读促写,使得学生得到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得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等,也能帮助学生突破阅读和写作中的难关,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增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新路径,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助力。

参考文献:
[1]赵培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06-107.
[2]李宏玲.谈初中语文讨论学习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09.
[3]李丽平.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一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