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谈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胡先锋
[导读] 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观念,以悟导悟。
        摘  要: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观念,以悟导悟。中学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要启迪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抒发自然、真实、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思考 美好情感

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紧迫呼唤。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学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体现,传递出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习俗行为等,无一例外。作为语文读本,中外的选家都十分重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浸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文化视点的切入,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能开阔读者的事业,充实读者的头脑,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教师在教学传统经典篇目,如《最后一课》、《最后一次演讲》、《老山界》、《过零丁洋》等优秀爱国篇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培养起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具有爱我中华扬我国威的自觉意愿;所谓爱人就是从伦理角度来说的,指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通过人文精神的滋养,培养起他们的善心,能够善待亲人和朋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待自然与社会,善待生存环境,最终使学生心灵上逐渐积淀人类高尚道德的精华。
如教学《声声慢》,课前老师布置自主预习作业题:利用网络了解李清照词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搜索资料,熟悉宋词的深远影响: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三瘦词人”;词人的爱情生活经历,“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佳话;“清照”二字来源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号“易安居士”又来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其书房名又曰“归来堂”,可见其晚年对陶渊明归隐之志的崇拜与向往。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遇”字的解读。《说文解字》:遇,从辵( chuò),禺( yù)声。“禺”意为“角落(两边一夹角)”。“辵”与“禺”联合起来表示“两人各沿着共角的一边走路,在角落处碰头”。笔者在教学时注重从人文角度来引导学生:“遇”指在大地平面上两人各走一条最终交会的路。所以原文的“有时会遇见蜈蚣”就要理解成:蜈蚣早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呢。只要它想见我,它就会在那里等我。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和神往的事情!此外,“看”的英文翻译成“look”或者“see”,但是“遇”的英文却要翻译成“meet”也是这个原因。
分析课文时,教师始终把握“趣”字这个体现人文素养的核心,表现的是作者童年的欢乐。

要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得有一颗好奇的心,得符合儿童视角来看自然、世界,作为孩子,你看到的景物跟成人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的心灵世界需要我们更多的引导。我对孩子们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那里有无限的趣味,你们马上就可以探索到了。可是未来人生旅途中的乐趣,却需要你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做最真实的自己,看淡名利,勇敢前行。”
二、指导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要启迪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学名著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培植学生的人文素养。
1.深入研究学情,真正达到经典阅读教学的启迪作用。
就目前的经典阅读教学现状看,亟待反思教情,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教师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经典篇目,从《论语》、“四大名著”等入手,丰富学生的积累后,慢慢渗透美好情感的教育;
2.指导学生自学、自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促使学生的阅读跟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经典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就显得格外重要。语文教师学情研究需要多元、细致、有深度,能依据“学情”准确预测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以促进学生多学。语文教学是生命对话活动,语文教师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名著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根基。
三、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抒发自然、真实、美好的情感。
教师在写作指导上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通过创作诗歌、相声、表演等丰富的课堂形式,学生不仅要研究原诗歌的格律和内容,还得自己从文言文词库中挑选词汇,同时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价值观也表达了出来,在“主体体验”上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提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四、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的说,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显然,在物欲膨胀、人的精神萎缩的今天,面对人类社会和教育的现状,21世纪教育将要重铸人文精神。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成为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殿堂。

参考文献:
①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②余昱.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
③苏盛葵.也谈语文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9,(9)
④辛继湘.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J].教育评论.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