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社会》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增补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周玲超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人·自然·社会》教学的特点以及相关学习材料的增补策略方案。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人·自然·社会》教学的特点以及相关学习材料的增补策略方案。自从国家新课程实施之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沿革、环境、文化、和谐、经济五大主题,充分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转变能力,最近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要在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既在教育干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信息面涉及应逐渐扩大接近社会,但目前所应用的教材学习资料及信息量极为有限,文字阐述也极为匮乏,许多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也较大,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相关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中也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这要求教学中相关的学习材料也要做出相应的增补,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人·自然·社会》学习材料的增补策略。
关键词 自然社会;学习材料;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增补学习材料程序
        小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材料,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脱离材料不足的困境,需要对该课程增补学习材料,增补并非简易增补,而是充分满足知识结构的基础上[1],考虑到教学目标、任务及学生学习的状态,是较为慎重的教学抉择,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各类形式及途径的教学资源分类整理,逐渐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才能有效的实习教学中的目标。
1.1分析教学内容
        在小学自然社会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往教师主要根据原有的教材设置教学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重点告诉学生,只需按照书本死记硬背,学生就不能解决变通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教学当中注意亲自观察及探索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主题及地位,增补内容应以学习的主体及学生今后需要学习的同类内容为主[2]。
1.2 整理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教育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中教师通常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了解教材介绍的主体,罗列教材上的资源、分类;参考材料上的资源及可利用的资源,根据已有及缺乏的教学内容,进行增补材料。
1.3选择有效资源
  通过对收集的资源罗列及整理,教师已经明确教学目标下所需要增补的内容,进而确定学习主题中的图片、视频及文字,通过增补进而完善知识结构,在增补的过程中,教师在选择相应资源的过程仔细分析[3],充分确定教学材料能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充分把握学习材料的性质,将教学资源中较为关键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在增补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求及学习需要,围绕学习的主题增补材料。
2.增补学习材料的具体策略
  教师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小学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况,选择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奏,避免教学内容的孤立,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收集网络及生活中的资源,不断扩宽资源来源及渠道。


2.1将身边的人、物、事引入课堂
        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并意识到在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考虑到小学学生个人的学习特点,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根据教学的主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入到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们围绕自身的经历进行思考,达到教学的目的。
2.2引进校外资源
        小学学生的课程一般较多,平时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机会较少,一般只有在科学的课堂中进行,同学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信息量远远不够,老师应该不断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如图书馆、科技馆及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4],借助谷歌及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所学的主题进行搜索,扩宽获取教学途径的路径,同时放映一些科普的音频及视频,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
2.3 新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内容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大体给学生讲解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创建新型的学习形式,创造合作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人·自然·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由于其与多个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相关教师应重视起来,把握并整合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增添同类的学习内容,把存在于其他课程,生活、网络及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5],充分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带来阴道,实习课程目标的共同实现,对学生基本科学素养进行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3讨论
        当前社会向人才提出的一项要求即是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6],在当今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理念下,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求在学生的教学之中能够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的作用,在《人·自然·社会》教学中,需要研究这类小学生的相关认知特点,制定较为合理的教育内容[7]。要给予学生合理的教育干预,需要充分探索学习材料的内容,不断分析、罗列及选择教学资源,不断引进增添有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8],通过老师,学校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巧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初探[J].品位经典,2020(02):158-159.
[2]陈艳波.自然·社会·个人——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三个层面[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2(02):1-11.
[3]谢平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和生态科技创新[J].行政科学论坛,2018(11):46-50+61.
[4]周小妮.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新西部,2018(27):18-19.
[5]翁贤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9):158-159.
[6]崔媛媛.人的现代化视角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2):20-25.
[7]杨继瑞,杨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纵横,2018(06):1-8.
[8]鲁明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浙江伦理学论坛,2016(00):14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