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追寻,让校园成为生命飞扬的乐园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周金华 高超艳
[导读] 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世界,是每个教育人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世界,是每个教育人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有鉴于此,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成长过程中,我们情之所注,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准确定位孩子道德成长的坐标
        多年来,青少年道德教育一直就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一是约束式的管理。不少教育人认为在社会上存在着假、恶、丑的东西,不宜让学生接触。这种脱离社会道德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封闭育德方式,最容易产生“花盆效应”,使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二是教育情境虚伪。在学校日常德育管理,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或提供虚伪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说“高尚的谎言”,如强迫学生做假以应付检查等,学生长期沉浸全虚假的道德情境中,势必言行不一。三是忽视学生权利。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但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很多纪律要求和制度规定,都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学校只关注学生言行是非,而忽视学生心灵“共鸣”。
        面对各种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我校突破局限,重新准确定位德育实践的坐标,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尊重人格为显著特点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一是由注入型转向启发型,二是由说服型转向体验型,三是由机械型转向艺术型,从而使我校德育工作步入了:“内容系统化,途径多样化,保障规范化”的轨道。
        二、营造孩子道德成长的氛围
        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温馨、整洁、和谐的氛围里成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声的。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我们在“为乡村的明天铺路,为孩子的明天奠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自觉性,通过营造人文文化的环境,丰富实践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净化、美化上着力的同时,在文化建设上也做足了文章,校园内张贴名人画像,悬挂激励名言等,让校园的每处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用。橱窗里既有办学目标,又有取得的辉煌成绩,既有成果展示,又有主题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让获奖的班级和个人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而且让其它班级和个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文化长廊还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做到定期更新,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室内除图书角以外,环境的布置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出发,体现创造性和愉悦性。除此以外,我们还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等向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条件和摹拟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固定或临时的活动场所,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与实践,以便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三、架设孩子道德成长的桥梁
        生命个体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意志,须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否则我们所设想的道德教育之路无法畅通。小学教育阶段六年,学生生长发育日益成熟,情感世界日渐丰富而深刻,因而要紧贴学生的成长步伐,找准各个阶段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契机。
        我们坚持德育活动两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主体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编制校本教材—《青林寺谜语》,更好地继承家乡非物资文化遗产。我们组织学生开展“青林寺谜语采风”活动。同学们深入青林寺村,参观村居,走访村民,采录谜语,拜访名人,在这片富有灵气的热土上去亲身感受其鲜活的人文气息,去探源其深厚的传统意韵,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这对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

我校有近400名学生,成立了18个社团项目,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书法绘画、体育运动、经典诵读、科学探究、参观访问等活动,为学生找寻了一个发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行”中“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学生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倾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少先队大队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周常规小结,开展“好习惯推荐”活动。我们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当一天保洁员”“我是小老师”“我学妈妈当家”等体验活动,尝试角色承担,让学生去体会、确认、反思,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从而学会合作,学会自主,不断的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参与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创造。
        四、疏通孩子道德成长的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作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创伤的、不觉难受地消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我们总是把生活中最亮点让给学生。首先,我们采用让身边人找身边榜样,用身边人讲身边故事,打动同龄儿童,让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会。开展 “寻找我的榜样”“我和榜样比一比”等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寻找榜样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为了树立典型,学校开展十星学生评比活动。诸如“道德之星”“创造之星”“勤俭之星”“守纪之星”“环保之星”“互助之星”……通过评比,中队、小队涌现了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爱国守法、惜时守信、乐于奉献、特长突出的“新星”,这些“新星”的先进事迹,都相展出,他们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脚下的奋飞之路,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参与竞争,主动发展之道。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子女,他们在生活上缺少家庭的温暖,在学习上缺乏自信,性格孤僻、自我约束能力差,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近几年来,我们全面开展了“亲情溢满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该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感受亲情,引导学生介绍“我家的相册”,讲“亲情故事”,唱“亲情歌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第二阶段搭建爱心桥梁,师与生,生与生爱心结对,双方进行心灵沟通,传递亲情电话,在关爱活动中,融入亲情;第三阶段开展“爱心天使在行动”“真情连着你我他”“亲情日记伴我成长”等活动,这些富有感召力的举措,深深吸引、震撼了每个孩子。这种爱的语言,爱的行动,爱的歌声,爱的心灵也正是孩子放飞自信的天堂。
        五、探索孩子道德成长的规律
        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正是这种千差万别的个性,构成了教育的五彩缤纷,然而一些家长总是百般地呵护,孩子刚入学,便制定了“成长计划”,导致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强行灌输,导致孩子厌学。过高估计孩子的特长,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艺术训练,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针对这种不切实际的泡沫愿望,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采用“家长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交流情况,传递信息,找回家长的平常心,同时也找回学校道德教育的“地盘”。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适时推出了“十星评价”机制,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要孩子在生活中做满意自我,引导孩子在反思中正确认识自己,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众所周知,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是一项宏伟工程,作为学校只要善待每一位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具体开始,他们就一定能在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流淌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生命飞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