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高中生生物课外学习情况调查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荀 菲
[导读] 本项研究对学生生物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教学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推行已有十余载,为了解新课改在本地区的实施效果,并积极促进新课程改革在本地区更好的实施,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对汉中市汉台区城区学生课外生物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在各方面的显著性差异,讨论影响我区中学生生物学习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区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自己和其他从事教育行业的同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实证基础,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性材料,为提高我区中学生生物教学质量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本项研究对学生生物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教学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体谈话,对来自于汉中市两所高中,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喜欢生物学科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实用,可以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其次分别是:“对生物感兴趣”、“喜欢生物老师的教学”、“简单易学”。由此可见,学生对生物是比较感兴趣的。兴趣的来源之一可能就是生物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学科,生物学科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喜欢生物老师的教学”也是学生喜欢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选择生物学科“简单易学”的不多,大多数学生认为,相比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不难,但也并不简单。而在不喜欢生物的原因中,选项B知识点太多,不喜欢记忆,高居榜首。此外,有四成学生表示未买过生物辅导资料,近八成的学生在课外并没有采用辅导班等辅助手段学习生物,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不惜要投入太多的时间,知识也简单不必要浪费太多时间,或者直接不感兴趣。可见生物学科在高中科目里的尴尬地位。学生学习行为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学习方法上,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满足于书本知识地学习,而专门有意识查阅相关学科资料,来促进学科学习的学生更是寥若晨星。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仍是单一的,被动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师、教材转,学生学科信息来源主要靠教师授课、教材内容,信息来源单一化,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狭窄,知识与实际的脱离,也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惰性”,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发展。在课后作业完成方面,学生也有种得过且过的感觉,更多的学生是“边翻笔记边做”、“做完再翻笔记或对答案”。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少不了实验教学,在问卷的最后我们设置对生物教学的建议中,学生普遍提到一点:多做实验。的确,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实验应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和支柱,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做了以下总结和反思:
1、找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感兴趣,可以学到很多生活常识”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而这种动机实际上是一种内在动力,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一种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种兴趣,联系好生活和学习,善于启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包括各种生物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变异、分类的知识,与人口、环境、能源、粮食四大世界性危机密切相连,在医学、农业、工业、国防上都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每节课联系生活、课堂、科技,利用挂图、教具、互联网等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探索生命的奥秘,端正他们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学习态度,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完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好习惯
    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情感差异。在认知过程中,情感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情感导向正确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格培养和好习惯的养成。而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中,就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也是科学素养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和考试后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是我们一线教师需重视的。自己的行为、语言、成绩被肯定,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些肯定将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究,已获得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好学、不耻下问、勤于思考、善于计划、自我监督等一些好习惯也将养成,而好习惯的养成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生物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实验本身是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但是因为高中阶段课业繁重,教学压力大,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学落实不到位,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基本不做,教师演示实验能不做就不做,为知识灌输腾出时间,无形中抹杀了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乐趣,没有新鲜感,探究感,自然就没有了代入感,那么课堂永远是被动的,学生主导不了。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如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联网应用等,努力把知识变得对学生更有意义,变得与自己生活联系更紧密,正确引导,尽量满足学生期望亲身参与与实践活动的欲望,让学生更想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了解,也才会有意识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而达到真正学懂弄通。
4、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核心,以老师为主导,而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心灵与心灵、观念与观念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精神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倾听学生的意见,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转变高分既优、听话即好的学生观,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主观意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让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毫无特点。所以教师应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正视不同的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激励、指导、忠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收获更高的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