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职业教育融合研究——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王燕晶
[导读] 富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顺“千年古县”“才子之乡”和“豆花之城”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
        摘要:富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顺“千年古县”“才子之乡”和“豆花之城”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困境,若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融入当地职业学校教育,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富顺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职业教育  融合
       
        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居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幅员面积1342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约109万。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因盐设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这座古老的县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2019年底,富顺县共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包括玻璃吹塑技艺、富顺豆花制作工艺、富顺手工微刻技艺、童寺唢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包括富顺汉灯、富顺连箫、富顺木雕技艺、富顺手工古陶技艺、杨氏肝病鼓胀疗法、高桌狮灯、富顺秸杆工艺品制作工艺、谜语识字、韦氏高粱酒制作技艺、富顺文庙祭祀。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分别有长滩耙泥鳅制作工艺、板桥牛儿灯、陈氏艺术石雕技艺、打铁花、大龙、福善岩上土话、富顺方言、富顺划龙船、富顺茧丝绸工艺、富顺糖画、富顺谚语、富顺羊肉汤烹饪技艺等。这些非遗名录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和杂技、传统医药、传统礼仪民俗、传统体育等诸多方面。
        利用职业学校教育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富顺县有这样的优势,富顺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优质中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的院校,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学校现有在册教职工196人,教学班级91个,在籍学生4790人,设有学前教育等六大专业部共21个专业。
        近年来,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对重重困难,如何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课题。
        一、在职业学校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不断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尽可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富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诚信守诺、团结友爱、刻苦耐劳等。这些品质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而言具有积极意义。进一步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
        职业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其专业性来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鼓励更多的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结构。
        二、在职业学校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采取何种途径能更高效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呢?
        (一)加强顶层设计,设置相关课程
        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并不多见,要创新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甚至开设相关专业需要精准而科学的规划。


        在已有课程基础上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学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不仅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能拓宽就业渠道。
        但对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职业教育的研究还十分浅薄,职业学校要想寻找到合适的教材实属不易。因此,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并编写出优质教材成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新时代带来的技术变革,贴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的真实感和学生的体验度。
        (二)培养专业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职业学校教育道阻且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培养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师需要耗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本来就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中遴选一部分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比较可行,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成,职业学校应有意识地加深对教师此方面的培训锻炼。
        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中遴选一部分来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在师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打造职业教育课堂的又一途径。在职业学校设立技能名师工作室,通过聘请行业技能大师、地方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定期到校开展讲座及现场展示,可以加强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感认同。
        (三)夯实平台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重视媒体平台、实践平台的建设,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地进一步坚定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心。
        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网络渠道。充分利用好慕课、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平台,充分发挥其受众广、传播效果好的优点,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阵地。
        发挥校园媒介优势,通过校内网站、校报、校园广播、 校园宣传栏等校内宣传渠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宣传与浸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内化效果。
        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的实践育人环境。联合当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育人场所构建校内外体系化的育人实践平台,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学生发掘所学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利用实习、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方面的讲座、培训、宣传等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创业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如民风民俗、戏剧文学、民间工艺等众多行业。
        (四)挖掘传统节日资源,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应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契机,以“文化”为媒介,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角度,在春节、端午、元宵等重大节日,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典礼活动,如“豆花文化节”、非遗技艺展示、龙狮、连萧、腰鼓表演等,寓教于乐,将文化传承和学生活动高度融合。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神与内涵值得我们学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同果.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文化建设.2020(3)
[2]张 帅. 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科教论坛.2020(3)
[3]王笑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才智.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