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印前进,享受一点一滴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王景俊
[导读] 2000年,我从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毕业,跨入教书育人的大门,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开始了终身不渝的育人事业。
        摘要:2000年,我从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毕业,跨入教书育人的大门,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开始了终身不渝的育人事业。下面,我将从师傅是我成长积累中的“加号”; 爱学生是我成长中的“括号”; 公开课是加速我成长的“乘号”等方面,浅谈我是如何一步一印前进,享受一点一滴的。
        关键词:师傅;爱学生;公开课
        2000年,我从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毕业,跨入教书育人的大门,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开始了终身不渝的育人事业。
        师傅是我成长积累中的“加号”
        我从师范学校一毕业就到了乡村小学,是它把我引入了教育的大门。我的第一位带导老师,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数学高级老师王老师。任教第一年,我几乎一节不落的听王老师的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撰写每一篇教学反思。
        因为我们学校规模小,几乎没有平行班,学校为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抓住一切机会让我外出听课学习,时南小学刘老师注重讲练结合,教学效果好;马大庄李老师擅长一题多解,常常秒杀各路难题;时村小学的赵老师最拿手的是教研,著作……我抓住一切学习机会虚心的向这些教学中的“大咖”请教,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充实自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动力。
        学校还为我联系到了校外导师,那是我敬仰已久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卢老师。卢老师的课以精细巧妙的设计、环环相扣的过程、高潮迭起的效果而著称。卢老师鼓励我不要做墨守成规的教书匠,要大胆的改进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超越自我。
        师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又不遗余力的给我创造学习成长的机会,在他身上,我不仅仅在教学能力上不断的翻山越岭,还慢慢的领悟到了为人为师为学的真谛。
        爱学生是我成长中的“括号”
        很久以前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面前的这粒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大树…….”自从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把这一句富有教育哲理的话铭记心间,让它作为我前行的指明灯。世间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其意义的,而每个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它们的独立的个性所在。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欣赏和期待每一个存在的个性,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传授我们的知识,学生也才能接受我们的知识。
        有一年我临时接手一位生病请假同事的班级。班里有个男孩,我第一眼看见这个孩子的时候,就被他那股灵动劲给吸引住了,但是一节课下来,我却大失所望:这个孩子虽然很聪明,但是却是班级里成绩最差的。慢慢的,我还了解到,他不仅在本班“出名”甚至在整个年级部都很“出名”。基本上每隔几天便会被通知家长,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个顽劣不堪的孩子,已经不可救药。听到大家对孩子的评论,我内心也曾浮现出“放弃吧,他就这样了,再努力也不会改变他!”的想法,直到有一次,一件小事彻底的改变了我想法,坚定了我要改变这一切的信念。
        那是一个大课间,我到操场旁边的厕所去,远远的我就看见那个男孩站在操场边的月季花旁。我很疑惑,走上前去问他:别人都在玩,你怎么不去?他看了我一眼低下头慌乱又有些委屈的说:“不想玩!”课件的校园很是吵闹,我没听清,就弯下腰把耳朵凑上前:“什么?!”那个男孩被我的举动吓坏了,慌乱的后腿了一步,他又看了我一眼:“不想玩!”我看了看他,说:“这月季花有什么问题吗?还是你丢东西了?我帮你找。”男孩连忙摆手:“没丢东西,只是有些疑问。”他指着面前的那棵月季花说:“王老师,你看这花虽然好看,但是我觉得这花不好。

”我很惊讶他的说法,但是也隐隐约约的猜到他说这话的原因,不觉心里充满期待。于是我干脆坐在跑道旁听他说,男孩看着我的举动,愣了一下,随机咧开小嘴巴,露出糯糯的小白牙依身坐在我身旁,慢慢的说:“您看,这月季花枝条那么长,枝条上那么多的刺,最主要的是他就在操场的边上,离操场那么近,要是有小朋友在这附近玩,可就太危险啦!”看着孩子闪闪发亮的眼睛,我羞愧难当:孩子爱所有人,为什么我却要放弃他?!
        之后,我多次去这个男孩的家里进行家访,和他谈心,给他讲解不懂的功课。慢慢的,我打开了他的心扉,他也愿意同我说说他的心里话,上课的时候不但不再和我作对,而且还能认真听课了。也许是我的爱催使着我不放弃,他的成绩慢慢的不断提高,脸上渐渐地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用心的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要让爱先行。
        公开课是加速我成长的“乘号”
        2005年的一节公开课让我记忆深刻。那次执教的课题是《鸡兔同笼》,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知识点,对于已经有5年教龄的我来说,想教出彩,还是有难度的。专业难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在采用跳跃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寻找最佳方法。学生难理解,老师难讲清。二是很难出新意。也许是不服输的那股劲激励着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道难题!
        上课如登山,都需要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仔细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和要求,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的起点与心理,设计教案,备课,磨课,试讲……幸运的是,在这些阶段中,我得到了多位名师的指点。
        和我同校的高级教师徐老师把他当年执教相同课题的教案找出来。看着这份已经微微泛黄的手写教案,我的内心感动不已。徐老师对我说道:“学生活动的中心一定要是知识点矛盾的揭露和解决,我们老师只是引导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份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中心校的高级教师丁老师提醒我教学逻辑要严谨,不要操之过急,要让学生主动的构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比我早毕业三年的同校师哥张老师则让我从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的的境地中解脱出来,他说:“别人的意见再让你为难,你也要记住你才是这节课的主导者,你要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个让我尝遍酸甜苦辣的经历,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大家对我成长的肯定,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公开课的魅力,迸发出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此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参与到公开课的活动中,公开课让我集众多前辈之长渐渐的摸索出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教学风格,即:徐徐进之,逻辑严谨,文理兼容。
        从教多年,在我眼中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是这样的:数字会在他的课堂上走出来和同学们交朋友,让学生不再害怕迷茫;定义和规律在他的引导下似乎都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他的课就像是带领着孩子们在数字的世界里畅游,孩子们在这里心无旁骛,兴趣盎然的欣赏这里美丽的景色。这样的课堂是必定是精彩的,这样的老师也必定是我穷其一生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漫漫人生路,悠悠教师情。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愿一生都朝那太阳底下最光辉之处一步一印前进,享受一点一滴!
        参考文献:
        【1】李佳.做个好老师,从一点一滴做起[J].科技信息,2010,000(033):546,524.
        【2】张桂凤,马文玉.做个好老师,从一点一滴做起[J].新课程.小学,2010,000(009):P.137-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