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且紧密关联的,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段;阅读;写作
三年级也就是中段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学习上的表现是由一、二年级的被动学习开始向主动学习改变,但因为学生年龄一般都是9-10岁,不具备完全控制自身的技能,仍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语文知识又是较为繁杂和零散的,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寻找现代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工具。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Mind Map或Mind Mapping),又被称为心灵图或脑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思维工具。它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各级主题关系表现出来,也就是使用相关内容的关键词、图片、色彩建立起记忆的链接。
思维导图将人脑的思考“地图”化,在记忆、想象等方面被广泛推广应用,启动人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 谈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7):206-207.]简单地说,就是模仿人脑,运用左右脑相结合来工作,使得整个人脑都处于兴奋中,从而提高了效率。
二、小学中段学生的特点
中段学生在思维上的表现是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语文教学方面,由低年段的识字转向阅读和习作。低年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刚转入中段时,在理解比较抽象的文章方面(也就是阅读方面)往往会比较困难。同时中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生却“谈作文色变”,拿到作文题目后,完全不知从何下手,久而久之,甚至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引入思维导图,第一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形象化,帮助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第二以想象为传播媒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厘清课文;第三激发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单元阅读、作文学习的整合,从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提供更多的思路。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且紧密关联的。思维导图可以成为“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让思维导图成就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并轨双行教学。
三、部编版三下教材初尝试
以部编版三下第一单元中的《荷花》为例。《荷花》描绘了一池荷花的美丽姿态及作者欣赏荷花时的美好感受。这篇课文非常完美地实现了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那如何学好这篇精读课文以及为本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打好基础呢?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并带领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闻到荷花清香—观察荷叶形状—欣赏白荷花姿态—想象—回到现实”;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思路发挥自己的想象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们都很有兴趣,跃跃欲试,拿出画笔,绘制了一幅幅他们眼中这篇课文所描绘的荷花图。图片如下。
在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学生关注到了课文中富有动感的词语,如“挨挨挤挤、冒、饱胀、破裂”;抓住了课文中的排比句,有的担心自己的画作不到位,便在不同姿态的荷花旁边写上了对应的关键词,画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等等;关注到了作者运用的丰富的色彩,如“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雪白的衣裳”。这不就正好对应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吗?反馈阶段,我把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同学们,大家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熟悉,背诵第2~4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大家根据课上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我还留了一个作业“看着思维导图,想象画面,向家人介绍《荷花》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互动,首先轻松地完成本篇(以及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其次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理清了思路,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并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从而又提高了想象力;而且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同学们不再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他们纷纷参考《荷花》,制作了自己喜欢的植物朋友的思维导图,写出了不少佳作,完成了从阅读到习作的表达过程。
四、部编版三下教材再尝试
部编版三下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延续的是三上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语文要素分别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本单元编排了《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和《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这四篇课文中的想象都是大胆而奇特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宇宙的另一边》上文已经分析过,这里不在赘述,这篇精读课文大部分学生是使用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来绘制的。17《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以“我的愿望”出发,想象描绘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如下。
在将课文变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手中的画笔,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很多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抓住了故事发展的逻辑思维关系“想变成一棵树—长出枝丫—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到三角形鸟窝里,和动物们分享美食—我留下口水—回到现实”。
最后在习作课上,我把学生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和讲解。学生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得到启发,一下子打开了思维。创作了一篇篇佳作。
五、结语
由此可见,小小的思维导图,蕴藏着深远的思想,更好地向我们展示着部编版教材崭新的教学理念。在疫情时期,更应该好好运用思维导图,培养提高中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谈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7):206-207.
[2]托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梁建.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0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