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下,课堂呈现出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然而对于农村偏远学校来说,存在学校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到位、师资队伍老龄化等问题,实施课改工作却不那么容易。要使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还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培训,关注细节;聚焦课堂,加强研究;培养骨干,打造特色。
关键词:农村学校;课革;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深度挖掘学生潜能,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乏味的重复和死板的练习,而是动手、动口、动脑的结合,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然而对于农村偏远学校来说,存在学校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到位、师资队伍老龄化等问题,实施课改工作却不那么容易。我想针对农村偏远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坚定信心,明确思路。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作为农村偏远学校要及时跟进教育改革潮流,顺应教育历史发展,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来思考和看待课堂教学改革,继续以积极、进取、稳妥、有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投入到教改中来,坚定信心、大胆探索、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坚持“以学定教”的理念原则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实践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学科和个人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深入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理论,不断拓宽视野,敏锐捕捉课改信息,积极投身实践研修创新,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提升思想认识,增强课改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奖励评价机制,使学校课改有效、有序开展。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农村学校本身师资薄弱所以必须细化实化研修管理。具体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任务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年级组、学科组、每个班级、每个教师,使每个单位、个人有明晰的日常研修目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地。强化组织领导和执行力,建构更加科学、人文、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活动、评估、考核、激励评价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力求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学校管理有据可依,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顶层设计,做到方案详实,措施有力,责任到人。制定专项的教改评价和考核机制。校长和主任要坚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师生,抓实过程,讲究实效。并积极营造主题突出的校园、班级课改文化氛围。学校多组织专题培训、导学研发、示范观摩、反思研讨、观课议课、课改一帮一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尤其加强老年老师的培训工作。使年龄大老师尽快适应新课堂教学方法,掌握课改模式,熟练掌握电子白板操作技能。
三、强化培训,关注细节。农村偏远学校信息量贫乏,所以要让培训成为常态,加强课改学习培训工作,结合本校实际,让教师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实践中的困惑。规范备课导向,引导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具、编写教案等一系列工作上下功夫。
导学案的研发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由一人主备多人辅备,同课头的老师集体备课,规模太小的学校同学科的老师集体备课。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可以均衡发展,共同促进。对导学案编写进行创新改革、探索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导学案写方式。例如分层备课、分层检查等,真正备为教用;导学案编写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八个环节设置。达到知识问题化、层次化、方法化的要求。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真正落实“先学后导”的要求。同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关注学生又要研究课堂,要引导、鼓励教师基于现状进行研究、创新、纠偏,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成长。教师应多尝试研究自主、合作、探究、游戏化活动等课堂教学形式和评价激励方式;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使导学案真正的起到了“导”的作用,确保学生独学顺利进行。
四、聚焦课堂,加强研究。各学科教师要深度研究课标、教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积极学习吸取课改优秀学校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立足课,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课题研究、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等载体,积极开展观摩研讨、示范引领、岗位练兵、教学论坛、网上研修等活动,解决真问题,实现真突破、做好真教研,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深入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坚持听课、评课、磨课,使每位教师实现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学校培植典型教师,示范引领,按照“实践一点,成熟一点,总结一点,推广一点”的思路,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方法和典型经验。要教研活动要坚持“一校一策、一科一策、一课一得”的原则,上下协调,纵横联动,深入交流,要从学情、生情、师情、学科特点等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寻找课改推进对策,打造校本课堂生态,实现课改个性特色。要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积极研究提炼课堂教学改革学科模式,鼓励和帮助教师实现教学个性化,高质量的设计好每一课时的导学案,探究不同类型课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管理上注意解决备课中存在的重分工轻落实、有初备无审核、有实践无修改、有反思无实效的表面化做法,切实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备写和教授上。
五、培养骨干,打造特色。学校要依托课堂教学改革平台,积极探索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立足本校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制定管理考核制度、晋级评价奖励措施,保障教师成长的有章有据有激励采用校本结对、教育联盟、请进来走出去等观摩培训、教学研讨、教学大赛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全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打造具有实力的教师梯队。要坚持不懈的开展教学专业技能大赛和评教赛讲活动,表彰奖励各类教学工作典型,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各学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形成课改推进中的中坚力量。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责任,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坚持。农村学校的教师不能畏头畏尾,不能只说不干,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注意积累成功经验,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翠香.《对当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基于复杂—动态理念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3]吕洪波、郑金洲.《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2012年第四期
[4]杨玉厚.中国课程变革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