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的乡土历史教学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其实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如果能够与家乡历史联结在一起,不但可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视野,还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教育,同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等也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就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所索。
关键词:乡土资源;人文素养;历史教学;乡土化;实施
每个人都会有很深厚、很真挚的乡土情结,都会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逸闻趣事、风味特产抱有某种特殊的感情。而在中考试“指挥棒”影响下,地方乡土文化的内容也屡屡走进社会中考试卷里。近几年的绍兴市社会中考试卷中也都出现了绍兴乡土文化的内容,例如15年试卷第23题第(2)问的内容是结合了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黄酒文化和名士之乡的地方课程知识,来考查学生对绍兴地方课程内容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又如14年试卷的第23题第(1)问则是关于绍兴古代治水工程方面的地方课程知识和学科知识自然的融合起来考查;因此,乡土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挖掘和探索已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一、发挥乡土资源的价值特性,拓展目标内涵,激发爱乡情怀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材除了由国家统编的外,还要有一定的乡土教材作补充,强调乡土教材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可以较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同时当下的课程改革,认定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因而,乡土资源的教育自然也应以公民教育为目标。毋庸置疑,爱国家爱家乡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爱国家要从爱家乡做起,关心国家、了解国情从关注身边的人文历史开始,从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应该把乡土资源教育抬升到公民责任、公民人格的培养角度去审视。透过乡土历史,可以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大业,唤起他们自立世界之林的公民觉悟,同时也能激发其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资源教育理应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致力的方向。为此,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一框时,先在课前将学生4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调查等途径了解大禹治水的有关故事,使学生对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收集身边不合理的用水事例、家庭生活用水小调查等社会调查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一上课,笔者就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观看并参与拍摄一部电影《大禹治五水》,希望大家看完和我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接下来,笔者在电影里播放了《大禹治水》的精彩片段,片段突出了‘水’与‘和’的理念,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让学生体会到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矢志治水的献身精神及其大禹‘疏而不堵’的治水精髓。整节课娓娓道来,师生共同探究,共同经历‘大禹治水’、‘治五水’的过程,感受大禹治水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五水共治的现实追求,没有丝毫灌输和强加的因子,因而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共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就是“接地气”之“妙”,它诠释了一个悠久的历史问题和严峻的现实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对自己家乡乡土资源的认识和情感。毋庸置疑,学生懂了,懂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觉悟和使命;学生动了,动的不仅是是情感,还有责任和追求!
二、巧用乡土资源,上好综合探究课,激活和拓展课堂教学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可谓一语道破探究的价值。笔者认为,在综合探究课的课堂中,有机融入喜闻乐见的乡土史料,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笔者首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我们该如何确定这次调查家乡绍兴的主题?如何拟订提纲?具体用哪些方法调查获得所需的资料?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表达?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着手收集资料。一星期后,学生上交了自己的活动作品,:有一篇篇充满激情的的赞美家乡的记叙文,有一幅幅饱含家乡丰富信息的地图,有一幅幅展示家乡发展变化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优美环境的照片,有以报告的形式从自然地理特点、经济特点和人文特点等全面分析家乡情况的报告……笔者把这些活动作品在班级展示栏中公开展出,让学生的活动成果得到肯定,让创作者在别人肯定的目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欣赏者在分享别人成果中获得学习。这样的探究,成效明显。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的传授,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助于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使之相得益彰。
三、融入乡土资源,拉近学史距离,陶冶学生人文素养
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时,就给学生补充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伟业的故事;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与文化》时,给学生补充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故事、元朝著名画家王冕自学成才的故事;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时,给学生补充了辛亥革命绍兴三杰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舍生忘死的革命斗争故事;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时,给学生补充了学界泰斗蔡元培故事、文化巨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给学生补充了开国总理周恩来在1939年的绍兴之行中,一再鼓励绍兴人要发扬“卧薪尝胆”精神,赶走侵略者的事迹……这样,学生在感悟家乡乡土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由此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如果能将乡土资源适当整合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加强绍兴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内在联系,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并将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同时也展现了乡土资源的独特魅力,使历史教育教学内容具体化、身边化、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不版社 2012年
2、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四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