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著名音乐学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然而眼下的音乐教学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小学生群体的重视。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从课堂气氛、考核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善,帮助学生们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赏析音乐魅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关键词:课堂气氛;音乐基础知识;音乐魅力
音乐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提升艺术修养,形成健康心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然而由于当前的小学音乐授课方式过于传统和模式化,导致很多学生只把音乐课当成一门放松的课程并不重视音乐课传授的知识,甚至还有学生认为音乐课是没用的。对此,本文作者将根据自身教育经验从多角度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增加实践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娱乐性,对人的情绪能起到放松、调节和宣泄等作用,因此音乐课堂上的气氛不可过于严肃沉重,教师应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们感受音乐的魅力,自发加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授课方式常以老师的阐述与播放相关资料为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小学生更喜欢实践式的音乐课堂,实践式的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们不会过于紧张,可以用更好的状态学习音乐。实践式课堂讲究的就是实践二字,除了听课外还要让学生亲自接触到音乐。例如在学习《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乐器,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后亲身感受乐器,小学生通常好奇心比较旺盛,在得知能亲身体验后会不再那么拘谨,整个课堂的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此外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乐器知识,如三角铁的一些特质,直接表达或通过课本介绍学生们可能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是在他们亲自打过三角铁以后,他们会发现敲击三角铁不同的位置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同时三角铁在敲击一个声音后,会持续发出共鸣声,因此需要用左手五指指尖握持三角铁来消除余音。
二、改善音乐课堂考核制度
本文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不重视音乐课,问其理由后得知他们认为音乐课没有考试因此无需重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直言学习音乐知识没有用。本文作者分析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首要原因是音乐课缺乏相关考核制度,会给学生一种学习音乐知识不重要的错觉。本人认为想要让学生们重视音乐课便要像其他科目学习,制定合理的制度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动力。
由于音乐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提倡将考核方案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类,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成绩为辅,更看重过程也能相应的减轻学生们的期末压力。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和课后总结组成,无需笔试与打具体的分数,只需按优良可差分为四个级别随堂记录即可,期末得差最多的学生需为班级带来一段与音乐相关的表演,良好的考勤制度能使学生们重新重视起音乐课。
三、多种手段结合诱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一)科普背景
当教师在课堂中放一首曲子让学生们欣赏时,有时学生因为年纪较小等原因无法较好的体会到曲子中的内容和意境。作为教师,我们便需要在事先给学生们科普歌曲的相关知识及背景,以便学生们可以更充分的赏析歌曲。比如在学习《农家孩子的歌》这章时,课本中的歌曲《小瓜棚》、《打枣》涉及到了农村生活的背景,然而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当歌曲放出来时他们只是觉得好听悦耳却很难理解歌曲反应的农村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当本文作者告诉学生们在农村的夏天,瓜田里长出来成片的西瓜,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一位非常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小男孩每天夜里都在瓜棚中做着香甜的梦睡觉后,学生一下子便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小瓜棚》这首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二)歌曲演绎
人在孩童时期往往最好动、最有表演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情景剧来诱发他们欣赏作品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小音乐剧》这一章中的《东郭先生》时,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舞台剧形式的表演。舞台剧的表演意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因此无需搞得过于复杂。只需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东坡先生、狼、猎人和农夫等重要角色,当扮演角色的学生熟悉自己的表演内容时即可开始表演,而班级中没有扮演角色的学生可以充当旁白,利用一些简单的击打乐器来表现人物走路、逃跑和追赶等声音,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舞台剧的表演能够充分帮助学生们理解歌曲中的情景以及要表达的内涵,并且还能诱发学生们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
音乐是反应人们情感的艺术,良好的音乐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了营造更好的音乐课堂,教师们应不断推陈出新,采取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的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马小硖.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J].科教文汇,2015(28):116-117.
[2]伍菊香.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桥梁——互动[J].考试周刊,2015(62):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