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形成运动的观念并学习预防疾病的方法,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关键字:小学体育 教学策略 运动观念
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放松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教学的目标模糊。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运动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第三,没有突出体现体育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忽略了德育的渗透等,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了三个解决策略,分别为:培养学生运动观念和良好的习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强学生体质、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品行和意志,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运动观念和良好的习惯
小学正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体育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连续锻炼才能看到成果,可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意志力较弱,在坚持了几次之后就选择了放弃,这会使得之前的锻炼成果也受到影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运动技能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念和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地坚持中看到运动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质,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比如:在每节体育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班长带领学生先做准备活动,进行肢体拉伸,然后再慢跑400米放松身体,接着再进行肢体拉伸,为之后的训练奠定基础。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能够避免学生在运动中造成肌肉拉伤。还有,运动能够起到调节不良情绪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情不好或是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懂得通过跑步、打球、游泳等运动放松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有重要的意义。
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强学生体质
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上课的氛围相对沉闷,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教育界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关键。对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和示范法,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游戏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臂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推小车”游戏,游戏规定学生两人为一组,从起跑线开始向终点线跑,先到达终点线的小组获胜。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二来也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体质,三来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运动技巧分享会,在体育课上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教师依次安排跑步快、投篮准、跳远好等拥有技能的学生站到圆圈中间向大家分享好的技巧和经验,其他学生可以从优秀学生的语言分享中进行自我反思并总结经验,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品行和意志
新课改后,体育教学不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收获,只有全方面的对学生展开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不同,德育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所以各学科教师需要在所教的学科当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先天的优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懂得坚持的品质和合作的意义。
比如: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马拉松比赛,参赛的学生有的能够坚持到终点,而有的在半路就会选择放弃,通过这个事件,体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可以不追求名次,但是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坚持到底你就战胜了自己。还有,篮球是一项多人运动,个别学生在打篮球时只懂得炫个人技,完全不注重团队的配合,这样又怎么能赢呢?所以,在指导学生打篮球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篮球是对团队配合要求极高的运动,只有每个人的技能服务于整个团队,团队打出配合,才更加有看点。因此,通过篮球运动,学生能够很好地懂得团队配合的意义,提高自身的集体意识。
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德育的渗透、运动观念的加强等等,都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还要懂得不断地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保持对体育课堂的热情,才会逐渐地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闯.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95.
[2]刘小莉.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