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形式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愈发受到关注与重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教师不仅要完成这一阶段紧张的知识教学任务,还要加强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效用,为帮助与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成长助力,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对此,文章围绕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教育策略、
高中时期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观念与个性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对此,高中阶段的教师要仅仅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宝贵的阶段,发挥这一时期应有的教育引导价值。因此,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要。现阶段的一些高中教师将打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为面临人生重要考试的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陷入了狭隘主义的教学陷阱中,在日常教学中忽略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唯恐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对此,高中阶段的教师需要正视德育工作的效用,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教育以引导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一、注重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熏陶
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也是多数教师容易忽略的德育教育途径。对此,高中阶段的教师想要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和学校一起提升班级以及校园环境积极向上、活跃有趣的氛围,实现用环境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作用之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对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成长施加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布置图书阅读区域,同时,对书目的题材与内容要用心严格筛选,可以是与优秀中华文化、历史、艺术、文学等德育主题相关的,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有空间接触、阅读到能够给人带来心灵升华的书籍资料,同时,借助图书区域的设施提升班级的德育教育氛围,使阅读学习在班级内蔚然成风,促进良好德育环境的构建。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班级的墙、黑板的边角区域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内容上的粘贴与创作,使其成为传播良好思想文化的媒介,增强德育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充分利用好高中课堂教学,借助文德结合实现德育
高中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不仅能够传播文化知识,还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德育教育开展的元素,使学科教学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效用,在教学课堂实现文德结合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教育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深入地德育教育熏陶,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获得德育品质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注重在教学内容中留意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并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其在课堂实践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显著感受到优秀文化、精神信念的输入,同时也提升学生自身对于德育相关内容的认知与学习,让学生学会在今后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深化与提升自身的观念与精神修养,促进良好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展,促进德育教育合力形成
在高中阶段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是靠教好学校的教育引导还是不足够的,对此,教师要注意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拓展与联合,将家长与社会的德育力量都动员起来,促进德育教育合力网络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其中,家庭教师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环境以及家长本身的思想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深刻的影响。而社会力量也是提升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要注重社会德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而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融合的德育教育引导机制。
例如,高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借助网络技术提升与家长的联系频率,转变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一枝独秀的局面,将家长自然而然带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实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其次,驾驶要密切关注社会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活动,可以与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传播、演讲组织合作,在学校开张思想品德与心理方面的教育引导,也可以带领学生多多参与一些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如探访孤儿院、养老院、与历史文明知识相关的机构等,借助社会性活动的观察与实际参与给予学生真实的心理与意志方面的体验,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与行为表现层面上都获得质的提升,从而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保证。
综上所述,有效的德育教育开展策略对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非凡。因此,高中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还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德教育方法,并在高中阶段坚持下去,让班级内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范围,这样才能做好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道路上受益。
参考文献:
[1] 普琼.高中德育教学方法浅议[J].读与写(中旬),2016,13(11):55.
[2] 林力男.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研究[J].考试周刊,2016,(13):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