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即道德教育,向来是学校教育和人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一,在不同的时代,道德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规范,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其二,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科学技术大发展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技术的浪潮涌入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信息技术凭借着其在互动、趣味、开放等多方面的特性,在教学方式也途径方面影响着初中德育。这给初中德育教育模式的创设与实践提供了某种契机,也将带来新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模式
引言:和其他学科不同,德育教育并非是传授某种具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为人的基本准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或叛逆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关键的塑造期,而且天生对稀奇古怪的事物感兴趣。作为教师而言,不能把教育过程限定为课堂说教,否则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叛逆心理。独立人格逐渐萌芽的初中生,往往并不愿意接受刻板的填鸭式的说服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灵活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甚至主动自愿中接受德育。那么,该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射这种教育模式呢?我认为有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一、专题型德育教育模式
专题型教育以某个题目为中心,系统组织安排教育内容,让初中生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与其他德育教育模式相比,它内容集中、系统性强,容易在短期内达到较强的教育效果。专题型教育模式并非新鲜产物,但如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仍是值得思索的问题。以往的专题型德育教育模式往往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获取材料的范围较窄,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信息技术的深入非常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德育必须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信息技术刚好能把广阔社会的面目风貌展示给学生。从生活中撷取得样例,最能展现当下社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要求。互联网时代下,人人相距不远,对身边经典案例的剖析往往能够贴近学生的关心热点,进而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扶不扶”倒地老人屡次成为了公众话题焦点,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有相关的事件出现,一大批网民表示“今后再也不会扶老人 ”。显然,这与我国“尊老助老”的道德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尤其是,这股风潮影响了部分初中生,以致于“好人没好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评甚嚣尘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组织策划了“扶助老人”专题德育活动。首先,是收集和张贴从古至今扶助老人的优秀故事和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永远记牢”等,并向学生介绍扶助老人的意义,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激发其同理心。其后,组织专题辩论会,辩论是否应该扶助老人,在辩论中深化主题。最后,我向学生阐明了救助老人的意义,传授了帮助老人的方法,如报警、打120等。通过此次专题活动,鼓励了学生们帮助老人的意向,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三观的建立。
二、疏导型德育教育模式
在德育教育中,有些事情并不触犯法律,但是为德育所禁止去做的,如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等。面对这种情景,如果教育者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强制干预学生,试图把学生关在笼子里,那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当下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渴望自己掌控自己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独立心理加上其不成熟的认知,很可能形成更强烈的封闭和反抗。所以,德育者应当注意到这一特殊的心理时期,适当削弱说教型教育,重视疏导型教育,把更多的经理放在倾听学生心理上,正确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如,在面对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时,德育者并不能一味禁止。否则有可能学生表面上答应了,私下里仍变本加厉地玩游戏。德育者应当依托他喜欢玩游戏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正确引导他玩游戏。比如,像他推荐一些十分优秀的游戏,从而避免劣质游戏的危害。当下十分新颖的功能性游戏,这些游戏涵盖传统文化、科学普及以及亲子互动等多种类型,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科学文化的魅力,促进家庭成员的互动。还比如,建议鼓励学生自创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游戏,自行设计游戏规则,游戏的流程是通过某种知识、公式解决难题。这样可以把游戏的趣味性和课本的教育性结合起来,也不会遭到学生太大的抵触。
三、渗透型德育教育模式
当今初中教育中,学科教学是重中之重,也应当成为德育的良好渠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内容中含有德育因素,学科教师可以随时引申,达到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目的。因此,学科教师应当成为德育的主力军,在学科教授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而且,这种“渗透”要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生动有趣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而非进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或者牵强附会强加因果。随着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现代科技在学科课堂上与德育的结合更加密切。
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不仅具有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也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是进行德育工作的良好途径。如,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可可以放映现代微雕的影像资料和文物修复相关的影片,展示现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沉稳坚定的品格,倡导学生既要高瞻远瞩树立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对身边手艺人的尊重。学生可以从课本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劳动、事实就是的良好品格。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安家落户,能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学科教师仍然要以学科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只是相应的辅助,不能本末倒置。
德、智、体、美、劳,德是五教之首,德育工作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德育教育工作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德育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好其长处,定然会较好地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
本文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整理了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德育教育模式,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模式等着教育者和研究者们去探索发现。教育者们也应当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建立、发展出新的教育模式,并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连伟繁.浅析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23-127.
[2]周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名师在线,2017(06):80-81.
[3]马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