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设计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学习,同时这样的有利条件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深层次解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运用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一改以往枯燥的数学课堂学习,在有趣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方式
高效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来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传统,课堂教学中运用固定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利于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种教学弊端,本文就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一、课前利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课前预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熟悉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但是,传统课前预习的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告知学生如何预习,仅仅让学生将本课知识点通读一遍,并且进行机械记忆,这种单一的方式会导致部分学生不会认真进行预习。因此,教师可以对以往的预习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前录制微课,让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达到预习的效果,同时微课的小设计会显得相对有趣,学生在预习时也不会特别排斥还能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我们以教授《确定位置》这部分数学内容为例。对于这部分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说,位置和方向的学习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坐标轴、函数和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学习内容,这部分需要学生彻底掌握并实践运用。因此,在课前预习的微课制作中,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将这些内容设计到微课教学中,同时还需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之后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充分掌握本节课所讲的教学知识点。当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课件中寻找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可以询问家长、教师或者同学,并及时做好总结和记录,对于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将这个问题预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环节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且通过精简的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快速并有效的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为课上教学打造了基础,又让学生形成了优秀的习惯和品质。
二、导入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强大的逻辑性,而且学习的知识点不仅繁多而且密集,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方面都有着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听一遍教师的教授,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必然不可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仿真数学的学习场景,通过情景的创设,将知识蕴含在情景中以此来让学生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我们以教授《圆柱和圆锥》这部分数学内容为例。由于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不结合实际物品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空间想象。因此,在和空间结构相关的课堂知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情景帮助学生想象理解。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支持,为学生创设仿真数学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且提问学生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视频中蛋糕的样子,是什么形状?这个树桩是什么形状?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结合视频和问题,就回答出圆柱。之后,教师就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教授,学生经过情境教学之后,会产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会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三、课堂利用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数学知识中大多简单易行可操作,并且存在有很多较强操作性的知识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满兴趣,而且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对自身的大脑思维同样有所帮助。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角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会发现有些小木棒的组合并不能组成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从边长的角度考虑再尝试几次,找出什么样的边长组合不能形成三角形。最后教师再总结此结论,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然对这一知识点有所理解。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短暂的上课时间能够学习巩固知识。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记忆限制以及课堂知识的理解限制,学生有时并不能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地步,那么教师就可以选取适当的可操作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操作。小学生对动手操作有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学生在此过程兴趣高涨,而且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记忆效果会比教师单纯讲解高很多,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四、课后利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必然不可能仅仅依靠课上的时间,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自控力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程度有着差距。如果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后的时间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能力,而课后的学习时间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将数学实践到社会中来。因此,为了让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学习程度,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设计到课后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们以教授《比例》这部分数学内容为例。对于比例的学习来说,比例大部分会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但是,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掌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强化这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课后复习中运用分层教学,快速让学生掌握并巩固课上教学的数学知识点。如,如果没有掌握课上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围绕基础性知识来设计题目,以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掌握住课上知识点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例题的时候,可以多添加一些具有综合性的例题。这样的设计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样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促进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当然,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群,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题目,让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化以往的教学思想,通过运用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显东.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2018(03):100.
[2]邓正荣.刍议发挥学生主体与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18.
[3]谢卫星.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7(9).
[4]刘才建, 廖升青. 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有效策略微探[J]. 读书文摘, 2017, 000(022):184.
[5]覃东. 浅议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5(28):19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