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王艳艳
[导读] 笔者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数学学科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积极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地依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来选取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连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也要通过课外作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逐步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技能。因此,笔者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有效性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作业设计的意识,一味地布置一些枯燥的、机械的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也只是单一的书面作业,而且未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没有太多的创新,难以提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抑制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来设计课外作业,尽可能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最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稳定发展。
        一、设计有趣的课外实践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生动、有趣的课外实践作业,这样会更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自觉地展开思考,从而深刻地感知其中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探究热情,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且蕴含数学知识的课外实践作业,以此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将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探究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作业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倍数与因数”后,首先,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准备20根小棒,然后寻求爸爸或妈妈的配合,共同完成这样的游戏:两个人有序地拿取小棒,每次每人只能拿取1—3根小棒,拿到最后一根小棒的人则为胜利者,没拿到最后一根小棒的人则为失败者,一共进行10个回合,每个回合的输赢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其次,学生的好胜心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会主动地探究怎样才能在游戏中取胜,在掌握了先手和后手的必胜策略之后,再与父母展开游戏,会提高学生获胜的频率。最后,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到了20是4和5的倍数,不仅巩固了他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他们今后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谓操作性的实践作业,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惠顾和整理,对于所获得的的结论进行操作验证的作业。这类作业不同于以往单一、机械的书面作业,更加强调利用学生的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感知,当动手完成某项作品时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作业,给学生提供手、眼、脑并用的空间和机会,在此过程中逐步活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钟表”后,首先,要求学生在了解钟表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并动手制作一个好看的钟表模型,这里不限制道具的使用。其次,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开始动手拼装钟表。比如学生甲制作了一个外观像花一样的钟表,动手将纸片剪成大小相同的半圆当作最外面的花瓣,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将纸箱剪成一个更大的圆当作里面的花心(即表盘),然后在上面画了一直可爱的小蜜蜂,用马克笔沿着边沿写出1——12的数字,并用铅笔绘制出60条小线段……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对时分秒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设计、创作和动手能力,收到了很好的作业效果。


        三、设计亲身体验的课外作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亲身体验式的学习,可以避免以往书面作业的枯燥性,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有利于冲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课本感悟并体验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便于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设计一些亲身体验的课外实践作业,把课上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推动学生走进生活,进一步认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既有利于体验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连接,也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指导生活。
        例如,教师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首先,要求学生去附近的超市找一找有哪些食品或用品的重量是1千克,并亲身体验一枚鸡蛋和一盘鸡蛋的重量、一瓶可乐和一听可乐的重量、一卷卫生纸和一提卫生纸的重量。通过采用实地查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个人对“千克”这一重量单位的认识和体验。其次,要求学生先猜一猜1千克的绿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借助家用食品称来称一称有多重、数一数有多少。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到“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连接。最后,学生经历了称重的过程,从生活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利于产生获得知识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对数学课的喜爱程度。
        四、设计实践探究型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他们往往对于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任务有着更强的探索欲。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逐步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探究型的课外实践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问题的探究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较大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良性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寻找两块不规则的鹅卵石,并测量出它们的体积,比一比谁的体积更大。在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单位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设计这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有利于锻炼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学生灵活地运用思维,采用了“排水法”来进行测量,即把两块石头分别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然后观察哪一个容器溢出来的水量多,则哪一块的石头体积更大。也有的学生直接把石头放进可以读数的量筒里面,测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被逐渐打开。最后,通过对作业的完成,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了较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严格地遵循先进的作业设计理念,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知能力,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多样性的、趣味性较强的课外实践作业,以此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注重设计操作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来感知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适当地设计实践探究型的课外作业,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06):55-56.
        [2]盖国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6(03):6.
        [3]谢文运.浅谈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J].甘肃教育,2014(1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