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李志毅
[导读] 本文基于该模式基础,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几点教学策略做出简要分析。
        摘要:教师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基于宏观解题模式的指导,引导小学生掌握具体的解题技巧,使解题模式更加具体化,使小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灵活运用其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本文基于该模式基础,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几点教学策略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应得到数学教学从业者的重视,更应得到数学学习者的高度关注,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其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切实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及数学应用意识。
        一、巩固基础,注重算理
        计算类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数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口算、估算等一系列运算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强化算理教学方法,不断分析学生出现失误的地方和原因,切实提高其计算能力。在任何计算过程中,都尽量要做到让学生理解一道题中蕴含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这道题要这样进行计算,具体又是如何进行计算的。例如,计算2.5×12,解这道题的算理是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法分配律,具体地需要先将2.5×12转换成25×12,然后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分别计算25×10和25×2,最后将所得两个积进行相加,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同理在积中的正确位置点出小数点。过程虽然比较繁琐,但条理清晰,需要教师有耐心地为学生细致拆分讲解。学生只有牢牢掌握了算理与算法,才能够切实提高自身运算能力,活用运算技巧。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审题,学会审题则首先要抓住题核,充分理解题意,根据关键字词来快速且准确地确定解题方法,也就是步骤。具体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三个点,第一个点是理清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而来把握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方法,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其次,把握关键字词句,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出声的朗读,以此来留意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用听觉感官直接感受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默读来多遍复述题目内容,理解题意。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层面上的引导,小学生长时间面对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符号,难免会心生抵触和厌倦,这时教师则应该从学生心理出发,帮助他们戒骄戒躁,勉励他们敢于尝试新的挑战,不断去突破自己,这样才能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筛选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重组题目内容、找到问题突破口。


        三、加强变式训练
        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可以熟悉到每一章节、每一部分的内容,甚至可以揣测到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进行问题变式,即可开拓学生思维,加强其思维深度。常见的变式有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等形式,这主要用于打破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的变式设计要做到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设计变式问题也要基于教材内容但不局限于教材。例如,常见的行程问题,教师将简单的两个人相遇问题变为两个人没有相遇的情况,中间相距多少,或是给出总路程、相遇时间和其中一人的速度,求另外一人的速度等等。在变式设计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在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启迪并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可以熟悉到每一章节、每一部分的内容,甚至可以揣测到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进行问题变式,即可开拓学生思维,加强其思维深度。常见的变式有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等形式,这主要用于打破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和归纳。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规律,促进其数学思维形成的同时,还会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在实践运用中更加灵活。
        在经过自主探究领会知识点后,必定需要定期的回顾反思来确保知识不被遗忘,熟能生巧。反思是一门课程相应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断回顾的同时,思考者的思路和思维也会在不断地积累过往经验,并加以总结,形成相应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根据实际学情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比如制定错题本、构建思维导图等等,在自主管理中让学生获得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与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2]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1):79-85+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