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平台,为学生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外实践性作业 阅读类作业 生活类作业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平台,为学生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性型作业,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以亲身“实践”推动学生探索、思考、收获、成长。
目前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教师除了让孩子们回家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很少有计划的给小学生安排其他形式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2、教师无意识优化课外实践性作业,囿于家长们被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至深,一味强调成绩,导致大多数老师虽然意识到课外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性,但落实起来却有难度,也不想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性作业;3、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缺乏层次,十个手指有长短,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安排所有孩子完成相同难度的作业,与小学数学教育规律相违背的,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也不相符;4、教师忽略了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有效评价功能,及时有效评价课外实践性作业,能让老师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事实上大部分教师没有准确评价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老师们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引以为戒,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一)设计趣味类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感悟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很好的提升孩子们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化的课外实践性作业,以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大家进行快乐学习,帮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乐意学习。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老师在课下布置了一项名为“摸球大战”的课外实践性性作业,让每个孩子从家里拿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球放进去,和妈妈结为一个小组,协助完成这项游戏作业,孩子动手摸球,妈妈记录颜色后放回去,以此来加深对可能性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醒孩子们:摸球前将盒子中的球摇匀,闭上眼睛摸球,不可偷看球的颜色,请爸爸在一边当裁判并监督。游戏不是目的,摸球结束后还要孩子们详细记录摸球过程及结果,回到课堂上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给班内同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通过游戏型课外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孩子们自然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二)设计阅读类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开拓者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课外学习却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小班干的力量,将全班学生分组,小班干为每位组员建立数学课外阅读积累卡,每天记录并跟老师汇报组员的阅读情况。“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我们还应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活用”数学,“积淀”数学知识。如,教学“神奇的计算工具和有趣的算式”两课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以下课外作业:①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计算器成了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关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②尝试用计算器计算,观察算式发现规律,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数学现象?③观察和发现算式蕴涵的规律,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然后一起交流探索“有趣的算式”的体会与收获。让孩子们借助“课外数学知识讲坛”,了解“回文”的含义,“回文诗”“回文对联”等都是数学课外阅读实践作业不仅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开拓者,也对课外延伸起到了“转曲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设计写作类作业,让学生成为语言的表达者
孩子们有着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充满着渴望,当他一知半解之后,自然衍生出强烈的表达欲,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而引导学生用写数学日记或数学小论文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让学生和妈妈一起去购物,给每个孩子发放50元钱,独立去购买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要求所买物品控制在不能超过50元以内,先估算,再计算,售货员阿姨会找你多少钱?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内化新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然后以"快乐购物"为题目,写一篇数学日记,文章中运用到所学到的"小数加减估算和计算能力"解决现实中的限款购物问题。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亲近生活的热情,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欲,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这样的写作类作业远比单独在数学教材中"咬文嚼字"有趣多了。
(四)设计生活类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北师大版教材设计的情境十分强调知识与生活的整合,都是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生活型实践性作业,旨在以生活中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五)设计层次类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之间有着性格上的差异,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也各不相同,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有差异,因此,老师们布置作业不能“一刀切”,需要分出一定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还不吃力,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才能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正常情况下,每个班级中学生大约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同时还具备有较强的应用与创新技能;第二类学生为基础知识也很扎实,但擅长模仿,少有创新意识。第三类学生基础知识都难以掌握,根本没有创新能力。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老师布置了以下三类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A类作业:五根小棒可以摆一座房子,19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摆出多少座房子?还余下多少根小棒?B类作业:元旦到了,淘气布置教室,按照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依次挂气球,请你帮忙算一算,第1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第23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第51个呢?其中有怎样的规律性?C类作业:计算下列四题,在家长的帮助下,分析被除数、除数与余数间有怎样的关系。27÷5=28÷5=29÷5=30÷5=多层次的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类别,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有可能在作业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同时遇上瓶颈处及时与家长讨论互动,既增进亲子感情,又促进了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教师只有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性作业,用多样的形式和富有趣味的题型,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让课外实践性作业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中的营养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谢文运.浅谈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J].甘肃教育,2014(11):78-78.
3、何宗秀,包婉芳.小学数学体验式家庭作业的具体实践[J].华夏教师,2018,000(002):22.
4、盖国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