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后的重要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改变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本文着重就如何根据我国的最新教学要求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素养;有效;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应试型人才,这些学生出现了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创设探究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都是采用正序叙述法开展教学,即按照教科书上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知识传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成为了盛放知识的容器,思维和想法都以教师的讲解为基准,缺乏自主探索的欲望,学生的个性魅力无法得到绽放,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先让学生对未知知识进行猜想、思考和探索,然后再通过合作讨论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逐渐增强。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创设探索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上,我首先以书中例题来引出新课主题,然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方程,并思考应该怎样解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我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讨论分析解方程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我再带领学生共同整理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由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设计开放性题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题目的解决思路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只满足于一种解题方法,那么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窄;如果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探索多种解题思路,则会让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寻找答案。
此外,还应加强开放性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的要求和细节,从而找出题目的本质内涵,最终寻找到题目的所有答案,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开阔。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就精心设计了开放性的题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题目:已知点H(x,y)位于第二象限,并且y≤x+5,x,y为整数,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点H的坐标。这样的题目学生常常会只满足于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坐标,就停止探索的步伐。但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找出所有符合题目的答案。在汇报交流环节,我让学生说一说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点在哪儿?都运用到了哪些知识?题目中有哪些陷阱?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解题时渐渐地习惯了寻找不同解题思路和答案,也在合作讨论中拓展了思维的宽度,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习惯性地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形成从生活事例中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及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紧密联系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产品配套问题、工程的分配问题、销售的盈亏问题,以及储蓄存款利息和贷款方式等问题。在课堂上,我就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引导着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最终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渐渐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而言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思改变,固守陈规,无疑会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导致学生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看到现代社会与过去的差距和差别,积极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获得显著提高,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
[2]黄联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感悟[J].新课程(中),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