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这一行为伴随着人的终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能够得到美化,阅读也是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即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入手,讨论了如何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合自主阅读的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改革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一线教师开始反省自己的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尝试着积极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这使得目前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和解释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来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互动,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并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建立良好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上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并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一直在分析和理解教师的语言。教师应该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并深入阅读,在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文章的分析和鉴赏。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笔者着重讲解了能够阐述母子二人形象的关键词和细节部分的描写,为学生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感受文章传递情感,做好铺垫工作。随后,即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自主阅读,学生可以自己为自己的阅读设计任务,如在初次阅读之后能够尝试着复述文章描述的主要事件和涉及的人物,再次阅读文章的目标可以设计为感受母亲形象的隐忍与伟大,了解儿子在母亲去世前后的态度变化。然后,笔者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随机询问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找准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这篇文章中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是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等细节描写。只有为学生营造适宜阅读的环境,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习得文章的精华。
二、合理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导向,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对阅读内容产生质疑,才会具备求知的冲动。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强迫自己改掉了为学生设计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的深思,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质疑,让学生能够以自己对阅读内容产生的疑问来进行深度阅读,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合理利用学生在课上生成的资源,并顺势将学生提出的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与实际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散步》时,笔者设计了问题以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笔者:“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文中说母亲的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那作者这样强行拉母亲出去散步是不是不孝的表现呢?”通过与文章内容相悖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反驳在笔者,提出该问题后,不少学生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理由或点明作者的意图。比如,老人更需要关爱等等。随后,在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学生举手表示自己存在疑问:为什么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却被选入在课本中?这说明学生没有读懂这篇文章的内涵以及其表达的情感,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分开来看待,包括母亲、作者、妻子和儿子,根据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增加学生对每个人物的印象,从而梳理各个人物之间的感情线,引导学生意识到互敬互爱、珍惜生命、珍爱亲情的重要性。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全体学生有所收获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时也不可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或和不同的需求,而是应该因地制宜。不论什么学习水平和阅读水平的学生,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充分欣赏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确诗歌的朗读方式,包括其节奏、重音与停顿等。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促进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读歌词中的语言,了解蕴含在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在朗读之后,表明自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篇课文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些学生受到的启示更大,产生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操。此时,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的感情朝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既不能忽视学生在朗读之后产生的情感,也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要流于表面。
总之,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所创设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的阅读需要营造合适的环境,结合引导性语言,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质疑或问题,最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秀平.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8(12):61.
[2]张帆.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