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但是由于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行为中存在着的严重功利化倾向,我国的中学教学缺少了足够的人文关怀,且缺少生命教育,因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
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二、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1、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力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3、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四、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研习语文文本,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最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而闪光的成长之路,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在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以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凄清的音乐和真情投入,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海伦凯勒的感恩和豁达令学生动情动容;史铁生的坚韧和其母无奈而深沉的慈爱令学生潸然泪下,姑且不去探讨是否做作,但学生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凝重、母爱的无私,也能在艰涩的人生中品味出真情的伟大。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恋人间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别》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哀婉深沉;诗歌《雨霖铃寒蝉凄切》畅叙离别的无奈和惆怅;《幽径悲剧》表达了季羡林失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雅舍》表明的是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无论是爱情的纯洁还是离情的“渐运渐无穷”,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都要敢于探讨,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中学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述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育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如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