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李玉如
[导读]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学生具备更多元化的能力,促使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摘要: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一切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说和写,并且学会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创作能够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不断在反思之中有所强化;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法的传递,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语言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教师需要提供更为广泛的语言资源,形成语言积累的同时确保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阶段性逐步提高,形成熟练度 最终建立语言核心素养。 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观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策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学生具备更多元化的能力,促使小学生更好地成长。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观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对策。
        1.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观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观的落实要求之中特别重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让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素养,表达交流,写作创新,思考反思等多方面。归纳起来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这有具备这两点才能够将阅读理解和个人的思想感悟整合起来,运用到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之中。
        2.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2.1学生训练的机会太少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的训练机会是太少了。一般情况下,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分配时间去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所以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就会变得很少,虽然也会给学生朗读、写作的时间,但是往往就是“走过场”,简单的几分钟就结束了任务,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训练,其他学生就是跟随者。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就变成了空谈。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专门的朗读、写作训练,这也使得家长学生对语文课堂上的作用产生质疑。
        2.2能力训练的平台太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平台太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需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让学生进行课后的训练与交流,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种平台还是太少了。学生确少了对自己语言文字表现能力的反思机会,这样就会使得课堂上面的相关训练影响力降低了,使得教学效率也同比降低。
        2.3缺乏语言文字运用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往往缺乏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能力的养成就比较困难。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有专项的技巧,这种技巧的形成是需要不断地训练,但是目前语文教材之中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内容,即使有也是特别是少,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尽快找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只能自己摸索,这样就使得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效果降低。
        3.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对策
        3.1课堂上给学生“说”和“写”的机会
        目前,随着核心素养观的落实与推广,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为了解决“学生训练的机会太少”的问题,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去读写训练。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会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与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力求能够让学生详细地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也许回答对文章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但是对于文章的感悟却是变少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应该是有感而发,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说文章”,独立阅读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鼓励学生去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体会、说自己喜欢的段落等。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落花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逻辑性特别强,提到了“父亲谈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花生的精神。这时候教师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重新读文章重点对话内容,体会文章主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具体做法可以先写后读,其他同学借鉴发言同学的看法,不断完善补充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丰富多彩的了。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自主独立地去“写”,写的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续写,对文章的改写,对文章段落的感悟体会等。教师要大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直接传递阅读思想,布置写作任务。


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桂花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阅读来让学生去完成写作训练,因为这篇文章的特点就是语言美,中心思想上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相应的仿写训练也要重视让学生做到“语言美”,表现出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了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仿写后,请同学们进行阅读,然后对课文,再次感受不仅仅落下,还带着香味的那种特殊的美,对文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3.2经常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说”与“写”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论述为:“语文就是说和写。”为了解决“小学生缺乏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问题,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对策要求教师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说”与“写”。学生独立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结合其他同学的看法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写作之后教师不能个人给学生评语,也不要着急面批面改,而是要让学生小组内互相传阅,先批改错别字,然后交流修改意见,互相帮忙添加好词好句。教师集体点评的时候也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组织集体写范例作文评语,互相交流。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组织学生在二次元平台上反思自己的“说”与“写”例如:学生自己组织的QQ群平台,能够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创新知识创作与传播方式,将轻松灵活的学习场景与体系化的知识框架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进行信息化交流是关键,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先为信息化交流做好准备,例如:课堂上进行学习后的感受书写,形成语文笔记,这些笔记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自由交流的资源。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阅读后的主线制作思维导图,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再次总结。然后将课堂上自己的笔记也制作成个人的思维导图,传递给教师和同学,形成互相沟通。
        3.3传递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高效技巧
        叶圣陶说:“语文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所以,教师要重视从听说读写的技巧出发,解决教学问题。为了解决“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范围太小”的问题,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对策要求教师能够传递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高效技巧。
        首先,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应该包括一些阅读技巧,具体包括:抓住关键词、中心句理解文章;找到修辞方法理解文章;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结合个人想法创新理解。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过程中,文章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这么多类似的句子表达手法会感觉有些迷惑;对于文字表达与现代文不同的方式也存在疑惑。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其中的难点字词问题。然后对梁启超的写作背景进行历史学的引导,具体做法可以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简单介绍,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铺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次,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表达分析训练。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是众多的,例如:文章开头结尾的表达方式,叙述过程中的插叙、倒叙等手段,引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重点景点“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等引发学生的想象,理解圆明园的无比魅力和艺术文化价值,对比被毁坏后的遗憾。教师还可以鼓励真正到过北京圆明园遗址的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创作,结合遗址的感受来完成课后写作任务,提升写作的魅力。另外,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知识传递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阅读会,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来进行宣传,传递自己喜欢的故事,互相讨论故事情节,集中进行阅读速度、阅读记录等方面的心得,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总之,语文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是为了学生口头语言交流与书面语言交流的最优化,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阅读资料形成突破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自我感知过程中提示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一切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说和写,并且学会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创作能够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不断在反思之中有所强化;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法的传递,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语言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教师需要提供更为广泛的语言资源,形成语言积累的同时确保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阶段性逐步提高,形成熟练度 最终建立语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尝试[J]. 赖国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6(34)
        [2]对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探寻和思考[J]. 范斌.  学周刊. 2017(12)
        [3]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研究[J]. 赵利贵.  才智. 2012(22)
        [4]小学语文有效性学习实践探讨[J]. 杨旭华.  湘潮(下半月). 201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