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在课上的参与情况,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关乎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需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促进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本文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入手,主要讨论了提高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参与度;积极性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度,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以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主要指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作为学习者需要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支撑工作,在激起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课堂教学内容是真实有效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观察与实践,现根据教学效果将明显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分享如下:
一、形成多向互动,营造适宜阅读的氛围
阅读活动不是学生单纯的阅读文本,还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互相分享,更深入的就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与互动。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明确阅读的意义,不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行发现阅读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老王》时,教师可以先不急着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包括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等等,通过文章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随后再进行讲解。教师:“大家在看完这篇课文,有哪些直观的感受?可以站在不同的人物视角上说说。”学生说的内容大多比较笼统,且多数学生站在老王的角度去表达,看到了老王的艰辛与不幸。教师要仅仅抓住学生简单阅读过后得出的这些看法,将其与文章内容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与同桌谈谈对老王的看法,并将二人看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下来,随后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之后师生的互动也可针对学生首次提出的看法进行深入剖析。
二、设计梯度问题,促进全体学生表达看法
学生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首要的阅读目标是看懂文字并能够顺利朗读,其次是读懂文字的意思,了解文章描述的人物或事件,最后的目标是强调学生意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
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不同,有些学生在朗读几遍后就能够达到最终的阅读目标,有些学生需要借助课外书的辅助和教师的引导;有些学生擅长科普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有些学生擅长叙事类文章的阅读。这就使得对教师不得不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出具有梯度的问题,促进不同阅读能力和不同阅读经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讲解《邓稼先》时,教师首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并编辑好一段有关邓稼先先生的介绍,让学生在观看之后对邓稼先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结合这篇人物传记,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以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分析:(1)我们观看的是普通人眼中的邓稼先,这篇文章是杨振宁眼中的邓稼先,有哪些不同呢?(2)文章中提及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不同特点是为了重点突出谁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具有什么作用?(3)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4)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是什么作用?然后,组织学生挑选问题,选择性地回答自己能够答出的问题。最后,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整理与总结,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梯度的问题背后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阅读交流,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需要为学生的阅读留足时间和机会,同时为学生展现能力提供舞台,加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阅读交流的形式并不仅仅限于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笔者发现,组织阅读相关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利用好学生的阅读经验,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交流阅读心得,还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化为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或协调能力等。
例如,《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童话故事,学生在之前可能已经阅读过,因此授课时不存在很大的难度,为加强学生对故事中阐述的道理(不要为了一时虚荣的满足而放弃做人的原则)以及童话故事的描写采取的方式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故事内容。学生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阅读心得,交流如何可利用动作和语言重现故事结构,在课上不同小组以不同的表演形式阐述着同样的道理,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看待这则童话故事,深入了解其内涵。
总之,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该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潜能,为学生的阅读营造适宜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结合梯度问题的设计,促进全体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阅读感受,加强阅读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阅读的美妙。
参考文献:
[1]林一松. 强化生本意识,打造高效课堂[J].文教资料,2017(05):50-51.
[2]马洪萍.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有效参与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