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般滋味,在课堂内外——语文课内与课外交互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夏成钢
[导读] 优化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润物细无声”。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润物细无声”。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能够运筹帷幄,善于梳理,总结评述出一两个有共性的问题,定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此外还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要在解决乐学、善学上下工夫,毕竟“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优化;课内外;有效性
        语文是一个外延宽泛,内涵复杂的学科,和数理化比较起来,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巨大的多,因为语文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谱,它同时具备了塑造人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并且语文伴随人的一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才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学生语文成绩的好与差,出校门后发展的快与慢,事业成绩的大与小,全在乎教师是否具有大语文教育观以及能否做个合格的指路人。优化课堂教学,刷新语文作业,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是我在教改路上不懈的追求。
        优化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润物细无声”。这种观念下的语文课是轻松愉悦的语文课,是没有任何包袱和压力的语文课。我的学生高雅在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是个极温柔的人,如果把有些老师比作一团烈火,那语文老师就是一方纯净的甘泉,所以上语文课,绝对没有错答问题的的惴惴不安,带着平静的心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喜爱和褒扬,更坚定了“轻松学语文”的指导观。当然,光有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还应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能够运筹帷幄,善于梳理,总结评述出一两个有共性的问题,定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
        优化课堂教学,还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要在解决乐学、善学上下工夫,毕竟“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调动积极性,就应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应该把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看作是一个宝库,想尽办法去激活它、开采它。针对班里同学思维欠活跃、多数学生疏于感受生活的特点,我们上过电影剧本与电影的对比赏析课(《泰坦尼克号》、《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情节再现课(《皇帝的新装》),特别是“雪中赏悟课”,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4年冬,天公作美,风中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校园银装素裹。望着窗外或静或动的美景,师生的心早已随着雪花轻扬漫舞,所以在诵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我们带者赏雪、悟雪的任务,飞奔到操场,或行或思,或吟或舞,或与雪对话,或干脆与雪零距离的接触。虽然一节课没能尽兴,但这几十分钟却让学生悟出了雪的勇敢、雪的奉献以及雪的“文过饰非”、雪的虚伪……这之后的作文课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大有改观,借着这次“冬风”,《春风也呼啸》、《又一任花落》、《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感悟生活的随笔接二连三问世,这些有深度的文字,尽显学生思想的异彩。
        除了优化课堂教学外,刷新语文作业,让作业面孔靓起来,也备受学生的欢迎。有时“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就是那种机械的、了无生趣的字词抄写,这种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学生感兴趣的是有一定自由空间的作业,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

以“大语文观”为先导,新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都昭示着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势在必行。当今时代随时随地扑面而来的多方信息,也为语文作业的开放性提供了诸多条件。我把开放性的作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整合归类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形成体系,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巩固积累。例如,学了古诗文后,便可让学生分季节、景物、哲理、抱负等进行名句的分类整理;一个文言文单元学完后,按通假、一词多义、古今不同义、词类活用等分类整合,这样积累的知识不仅系统,还能运用自如。再如,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积淀,整理古今中外“生于忧患”的事例,整理出身低微、经过一番磨练、终成大业的人和事。这种作业所花的时间显然比单纯的抄生字难词要多,但学生愿意去做,究其原因是这种作业在避免机械重复劳动的同时,能展示每个个体的知识底蕴。
        2、延伸拓展式:这类作业主要体现在课外阅读上。面对浩瀚的课外读物,有时学生漫无目的或无从下手,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这类作业就应在学好课内文本同时,按照老师的引领科学有效的去完成。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朝花夕拾》,学了《我的叔叔于勒》读《莫伯桑短篇小说选》,学了《食物从何处来》读《狼图腾》……课外精品的阅读,弥补了课本阅读总量的不足,弥补了课本范文与学生生活有时空距离的缺憾。课外阅读(包括网上)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否则就不符合语文学习“举三反一”的特性。初一新生的阅读量每周至少2000字,年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初二生周阅读3000字,年阅读60多万字;初三学生阅读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因而周阅读不少于4000字,年阅读80多万字。课外阅读弹性较强,疏于引导就可能流于形式,添加“摘评”作业,阅读质量就多了一层保障。摘抄的是精彩语段、锦言佳句,而评析则是写出对所摘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
        3、自由随意、百花齐放式:这类作业主要集中在日记或随笔的常规练习上,目的是刻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新生入学就要求人手一个积累本,然后起上一个动听的名字——“五彩贝”,其中可以作摘评,更主要的是诱导他们练笔,带领他们积累生活。初一时每周至少写一篇课外“随笔”,初二、初三时一至两篇,字数亦根据情况而定,但不作死规定。题材方面,大到《我们和“非典”有场戏》、《我看台独分子》,小到《傻傻的一桌》、《长高历险记》、《写给外教老师》《再叫一声‘小死丫头’》等五彩缤纷。这类作业,可对见闻情感进行进行描述,可对心爱之物、“学习天地”进行介绍,可对街头广告、标语、乞丐加以议论,当然喜欢文学的还可以写诗、虚构小说,美丽的童话、迷离的科幻,随心所欲。尽管有些稚嫩,但从大大小小的“贝壳”里折射出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多维的思想、五彩的生活画面。面对初中三年厚厚的四五本“彩贝”。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绝不可唯“应试”是从,使学生陷入各种机械的题海中。应严格遵循语文教育学科的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那么就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成绩也会如水到渠成令人欣喜。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有何种差异,都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即母语的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改之路上,虽“路漫漫”而“修远”,我亦愿“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8(4)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