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规划过程具备非常强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在建设中需要相关人员对各项条件进行充分的考量。在城市建设中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不仅实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但是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中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旨在探寻其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问题
引言: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也是城市建设中降低净流的重要路径,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管理结构的升级,确保水资源短缺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和系统化管控。但由于这项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海绵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之所以以海绵命名,主要是希望城市的规划建设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净化、储存、使用水资源。结合目前的生态水资源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水资源存储量正处于一个急速下降的状态。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技术手段,将雨水进行收集,将极大的提高生态水资源的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就是对城市的排水、给水、储水等系统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技术手段将城市的水资源系统形成一结构网,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过滤、净化与再次使用,同时也有效降低城市内部出现干旱或者洪涝等灾害发生的概率,并且对于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也起到了极其有效的缓解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度吻合,其具有非同一般的生态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2.1城市建设技术尚不成熟
因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对城市建设技术还不熟悉。同时,所负责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缺乏“海绵城市”建设监理制度。海绵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监督,在城市设计中没有标准可循,只能根据设计师自身的经验进行“海绵城市”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案的设计往往不能发挥“海绵城市”本身的作用,对海绵城市的后续维护和功能维护,相关技术相对国外比较落后。
2.2缺乏有力的支持
如果“海绵城市”的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成熟的技术,将会为其带来严重的阻碍,与传统城市建设相比,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大的政府支持力度。然而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进程中,许多政府部门一心追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如此无论是在“海绵城市”的推广还是发展方面都严重受政府部门的限制,进而滞后了相关施工技术,不利于“海绵城市”施工项目的开展。
3、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3.1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通知以及文件,其强制性都相对较弱,不能够有效的落实建设工作,因此政府要建立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利用强制性的政策来规范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其中主要包含针对建设方和施工方的政策、针对设计院的政策以及管理方的政策和制度。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可成立专项资金或财政补贴来支持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已经有海绵城市建设系列的国标,现在已经在慢慢吸收运用再实践中。
3.2加强技术创新
从水自身出发,认真分析调查当地水文条件、水生态条件、降雨特点等相关历史资料,立足水情特征,得到当前城市屋面—道路—管道—绿地—河流生态一体的排水系统概况,结合区域尺度规划设计、系统网有效连接、城市项目建设方案、人民生活水平等情况,监测评估风险等级、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水管负荷,健全水文生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的解决方案。在编制建设方案过程中,可以选用低影响开发理论制定目标,科学编制开发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在统筹建设排洪防涝系统时,利用云计算以及三维建模分析、遥感控制管网分布,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已有的雨水处理技术,挖掘市场潜力,鼓励相关企业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确保设施的先进高效。
4、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4.1市政道路绿化带的优化
一般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绿化带是没有标高变化的平地,标高从高到低依次是绿化带、人行道、车行道,车行道两侧是市政雨水井。暴雨季节,绿化带、人行道、车行道的雨水直接排入雨水井,绿化带草地没有储存、下渗雨水时间,70%的雨水白白流失,植物土壤得不到涵养的滋润,并且加重了城市管网及江河排水压力,经常造成城市水患。如果改变标高及构造设计,给雨水以充分的下渗时间和渗透面积,基本上可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具体操作技术为:在外围绿化带设计成微地形以形成高地谷地阻止雨水快排。谷地标高低于人行道300-500mm,在绿化带与人行道之间设置800 mm×300mm的植草沟,吸收阻隔人行道及绿化带雨水,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也设置1000 mm×300mm的植草沟,按一定间隔种植球类小灌木,人行道标高略高于车行道路缘石标高50mm。
4.2渗透性铺装技术
除江河湖泊湿地之外,城市中主要有四大汇水区域:屋面、绿地、道路和广场,所以说除市政机动车道路因荷载要求必须采用密实做法之外,其他道路和场地均可采用透水地面。停车场中的停车位也可以采用植草砖铺装,使城市中汇水区域尽可能多地发挥吸水、渗水、储水的海绵自然属性,减少地面径流,避免城市水涝灾害,另外,透水地面还有吸热、吸音、吸光作用,改善区域小气候,对水中重金属及TSS也有很好的过滤效果。
透水地面的主要做法如下:①透水面层:透水面层除满足强度等力学指标外,还必须有良好的透水性,其渗透系数≧1×10-4m/s,孔隙率宜在20%以上,具体值可根据不小于2倍5年一遇5min降雨平均雨强的原则确定。面层厚度一般60-80mm之间。②透水滤层:位于透水面层与蓄排水层之间,由一定级配的中粗砂或干硬性透水砂浆构成,厚约 50mm,主要起找平找坡和提高整体强度作用。其透水系数不得小于面层。
4.3通过外部手段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第一,人工园林的改造以及建设。人工园林对于雨水资源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削污以及排污功能,有利于增加对于雨水的蓄积,更好应对突发的雨水问题;
第二,城市水系的修复、改造以及建设,水网生态建设以及改造工程,能够促进水域生态环境走向平衡,其中形成的水域生态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水体的调节性能;
第三,建设新的生态型工业和城市居民区模式,建设下沉式绿地,在保障建筑面积以及投资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完成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的有效实现;
第四,城市园林绿地的改造以及建设,利用LID改进设计,实现绿地生态有效循环,下凹式和滞留塘等建设手段,有力地促进了雨水的收集,并让绿地景观资源与之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水循环。
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形态,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暴雨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城市损害,还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效果。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就需要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得以普及,并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科.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
[2]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8.
[3]陈智.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四川水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