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徐兴开
[导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天津市德安圣保安全卫生评价监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作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的及时性、时效性以及精准性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等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而对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思考;
        一、引言
        在政府管理建设中,政府应急管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事故现场的处理,因此,谈到应急管理,人们对此的认识往往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就事论事。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只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个环节,而也不应当是应急管理的全部,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正在打造的应急管理工作,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得到启示。很显然,应急信息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它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应急信息的三个主要的性质,即及时性、有效性、规范性。[1]
        总体来说,应急管理部门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应急管理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治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新时期基层政府如何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带来的优势和力量,如何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
        二、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
        2.1 基础性
        在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时期政府应急管理对于社会的高效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通过预防为主来建设其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所谓的预防为主,就是一切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基层政府相对来说,位于政府行政机构的底层,进而更加熟悉政府管辖区的基层实际情况,所以,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于基层中对于社会的潜在风险的掌握,以及相关的危险的信息。基层政府可以及时地发现潜在风险、掌握危机信息,进而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紧急事件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安全排查,人员预防等措施工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是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对于社会的基本要素的稳定,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对于社会中的常态化的管理,也正因为其基础性,从而被基层政府所承担起来。因此,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第一大特点就是基础性。 [2]
        2.2 繁杂性
        新时期,城市化进行的加快,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与挑战。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与社会矛盾突显阶段的交节点处,因此对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就十分有必要。
        在基层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除个别紧急的事件需要进行上级汇报与决策之外,绝大多数的突发事件与应急事件是需要基层政府进行指导实践与解决的,很大程度上是采取自行救援的方式。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体系是一种过程化管理,其中的应急过程是相对繁琐化的,从预防中的储备物资、集中资源、监督预警等等,到动员信息的发布,社会人员的调动,再到后期的慰问抚恤阶段,都是需要基层政党应急管理体系的支持与有效地管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是具有明显的繁杂性。[3]
        三、新时期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应急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完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建设。
        3.1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财政预算
        对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措施的建议,最主要的就是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问题。

基层政府要根据大数据计算,以及事件的经验,全面完善地分析其基层政府所在地的的突发性与紧急性事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谨慎的评估,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合理性分析,安排相应的应急管理经费,通过科学的合理化手段,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与安排。 [4]
        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基层政府预算开支中,就要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应急预案处理,以预防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财政拨款不足时所面临的财政短缺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破坏力强、影响力大的突发事件,资金的需求量很大,现有的预算资金,能满足需求的时候,这个时候预留预算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财政预算,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3.2 抓好信息源、信息报告渠道的建设
        加强信息源的建设,就是要坚持努力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源是加工、报送信息的源头,高质量信息首先要有好的信息源。抓好信息源、信息报告渠道的建设。其次,是要加强信息直报点的建设,培养稳定信息源。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确定一批重点单位、敏感区域作为信息直报点进行建设,做到紧急信息及时、高效的报告。与此同时,也要发挥信息化网络的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地收集信息,加强有效快捷的沟通方式,以便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汇总。
        3.3 规范信息报告考核、奖惩制度
        建立信息报告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报告紧急信息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消除基层信息报告工作中的错误认识和迟报、瞒报、漏报等行为。同时,明确信息报告的奖惩规定。通过对紧急信息责任界定,发生紧急信息的,信息员对紧急信息的真实性承担审核责任,信息报告单位领导对信息报告承担领导责任,对信息报告工作中的迟报、瞒报、漏报等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置规定,建立一种完善的社会机制。
        3.4 促使信息报告规范化运行
        明确信息报告的范围和标准。虽然应急预案中对信息报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对紧急信息报送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将一般级别中常见的几类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内容用文件形式明确下来,增强可操作性,使紧急信息报告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不规范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对紧急信息要素构成、报告来源、报告时限、报告方式、处置程序等方面应当进行规范。比如,在事件发生后,先立即采用简单明了、易记的五个问题要素方案,即报告谁、何时、何地、发生什么、为什么的方式进行报告,避免报告人员随意对信息进行加工,以确保其客观性,抓好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信息的指导工作,进而促进基层政府信息报告的规范化运行。
        3.5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与制度
        首先是健全预警提醒机制。依托手机短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媒介,及时规范发布预警提醒。其次是健全应急会商机制。应急管理局与公安、水利、交通、住建、教育、商务、气象、城管、卫健、电力、燃气等部门进行网上会商,并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商制度,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紧急事项可随时召开,互通信息,综合分析研判,做出合理决策。接着是健全抢险救灾响应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一旦发生灾情,紧急调动专业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奔赴受灾地点抢险救灾,确保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进行和依法开展。与此同时,对于机制与制度的建设,也可以建立灾情报告、商讨策略、监测响应、现场指挥、信息发布、舆情应对等一批工作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制度的保障。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应急管理部门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应急管理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治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新时期基层政府如何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带来的优势和力量,如何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因此,对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荣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12,1.
        [2]顾丛丛.乡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谭开翠.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公众参与与对策分析[J].法学研究,2010,5.
        [4]熊昌茂.论基层政府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困境及思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