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花
(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研究整合护理策略在预防骨科老年患者压疮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骨科老年病患74例,平均分为后分别给予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判断压疮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性压疮预防护理干预指导后,局部皮肤红肿发生率为5.41%,压疮发生率为0,总满意度为100.00%,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老年患者压疮预防性护理中,使用整体护理策略能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整体护理;压疮
前言:根据相关领域研究证明,骨科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容易产生压疮等并发症,这种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痛苦,而且还会延长治疗时间,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护理人员在为骨科患者提供护理期间,如果能以细致、周到的方法实现整体护理,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展开整体护理策略在预防骨科老年患者压疮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为37例。患者中男性人数为4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32例。年龄在60岁至78岁之间,平均(73.23±0.43)岁,两组患者基本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从全局出发,制定出整体护理策略,具体为:
(1)建立护理工作小组,以患者的护理部位作为重点,建立三级压床监控网络,主要负责压疮管理。小组内的压疮联络员、伤口造口组长和伤口造口学核心成员共同建立完善的压疮预防预警管理体系。
(2)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对压疮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专业技能。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压疮联络员专业知识、风险意识的教育,同时在各科室内部进行专科护理培训。以季度为单位,组织压疮个案的探讨和分析,定期组织伤口造口知识短期培训班,时间为2至3d,不断提高医护人员预防压疮的技能。
(3)制定专科压疮风险评估记录表格,表格形式配合的打对号的评估方法,可以完成快速评估和上报,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填写报表,减少文件书写的时间,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
(4)预防压疮发生的重点是要实施护理干预,骨科病人需要卧床休息,同时也会存在自理能力缺陷与活动障碍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对压疮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按照压疮量表评估危险程度,减少压疮发生几率,消除压疮发生的诱发因素,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在入院初期,积极评估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为患者每日提供温水擦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确保患者床铺整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以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勤翻身,并以有效措施减轻患者局部身体部位受压,减少组织受压时间,防止压疮发生。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红肿、压疮发生率。
(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局部皮肤红肿、压疮发生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有2例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发生率为5.41%,无压疮发生,结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压疮发生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压疮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痛苦,降低满意度,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2]。根据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压疮能通过预防的方式降低发生率。因此,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压疮发生率[3]。
对于骨科老年病患来说,长期卧床是造成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要从整体出发,实施压疮护理综合管理模式,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与管理。根据本文研究能看出,在采用整合护理策略之后,骨科患者压疮率有所降低,患者提升自身对压疮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整体护理策略指导下,压疮的预防性护理遵循了个性化、针对性与规范性的预防原则,护理人员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护理管理,减少护理人员因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或者工作繁忙而产生的失误问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依从性和病情,充分评估之后,确定最佳的预防方案,真正起到实效。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策略对老年骨科患者压疮预防具有积极影响,可降低局部皮肤红肿与压疮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赛乃木古丽·吐尔逊,盛红珊,葛雪.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依从性对预防压疮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6):262+272.
[2]刘桂连,管细红.减压气囊预防骨科老年患者足部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8,17(07):66-68.
[3]宋锐莉.循证护理在骨科老年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