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运用美术欣赏课程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 陈为
[导读] 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学科教育既是促进美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学科的欣赏.评述型课有着与德育教育自然融合的共性,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课程中得到自主提升。本文着重分析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全面深化德育教育,让美术欣赏课程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最终使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   德育教育   学科渗透

        众所周知,欣赏.评述是小学新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它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其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庄子·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似乎广阔大自然的俊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其实我认为此处的不言在于欣赏得还不够深切。美术欣赏可以分为表层欣赏和里层欣赏,表层欣赏是一种直观感受,里层欣赏则是结合作者创作的历史环境和生活环境运用美术语言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也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在小学学段,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还可以提升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评述则更多地需要学生从文化、艺术特征方面用美术形式语言将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并且与他人交流传播。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小学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心理品德观的萌芽时期,学校德育可以运用小学学科教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则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不能以同样的手段、相同的途径、既定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学科课程中,欣赏.评述型课程的具有较强的人文艺术特征,思想性凸显,非常适合在欣赏课中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欣赏.评述型课程与德育教育融合既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基础夯实也是对艺术修养进行拔高升华。纵观全学段的美术课程,不难发现欣赏课程的数量按学段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侧面反映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全面深化德育教育,让美术欣赏课程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利用美术欣赏课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的维度有很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阐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它具体可以表现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在欣赏《雄伟的建筑》时,孩子们看到天坛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天坛是我国传统皇家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古代中国人崇尚周易,因此天坛和皇城其他建筑在形状上被巧妙设计成八卦图。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天圆地方说被完美运用到天坛建筑的外形特征上。其中祈年殿是中国传统的三层重檐圆形攒尖顶建筑,体现中国独有的建筑风格。此外天坛内部还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力学原理进行建造,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在讲解这些专业知识时其实就是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当他们通过欣赏讨论了解到这些之后,他们十分敬佩祖先的聪明才智,深深地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小学生是多么荣耀。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自然表露,美术课本中这样的建筑、绘画作品欣赏比比皆是,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在美术课堂的埋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面慢慢生根、发芽。

二、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树立忧患意识
        《易经》说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立足之地的。不可否认,我们国家在近代历史上有一段惨痛的屈辱史,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不能抹去更不能无视。我们应该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教给孩子们重新审视我们国家的荣辱史。在美术欣赏课中其实有很多和国家衰落密切相关的美术作品,欣赏他们时,我们应该将事实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继续奋发图强建设富强的当代新中国。

在欣赏韩滉创作的《五牛图》时,牛的姿态各异、神态逼真,整幅画卷用线条勾勒出牛的肌肉骨骼,连牛鼻的绒毛都刻画入微,设色古朴而淡雅,特别是对牛的眼睛的刻画,将牛温良倔强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具有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展示出作者高超的绘画技法与高雅的艺术修养。除了对技法和意境的赏析以外,我们还应该让孩子们了解这幅旷世名作的多舛的经历:清朝末年,由于国家衰落,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音讯全无。20世纪50年代,此画在公开拍卖前夕,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央政府不惜重金才将它带回了祖国的怀抱,此时《五牛图》已是满目疮痍,最终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修复之下,它才得以焕发出往日的生机。听到这段历史,孩子们不禁感叹: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强弱息息相关,只有随时树立忧患意识,才能保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发展。在美术欣赏课中,一幅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就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运用美术欣赏课程强化对风俗、历史的探究
        美术作品就像是一部人类文明3D发展史,一幅幅作品记录着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服饰特征、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品的解析,获得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第一手直观资料,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赏析《清明上河图》时,宏大的画面中描绘了北宋时期的房屋桥梁、车马行人、市井百态,表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整幅作品采用中国独有的散点透视法进行创作,画中各个场景宜游宜观,每个部分可独立存在也可统一关联,犹如一幅实景还原图。画中人物涉及各行各业,姿态万千、表情各异,包括迎亲队伍、街头小贩、品茗小憩、船工渡河、马夫驾车等各种场景都一一呈现,街景、桥梁、房屋都具有北宋时期建筑纤巧秀丽的风格,这些都是探究社会风俗的绝佳素材。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旷世名作不禁燃起探究风俗历史的欲望,强化学生在对历史朝代知识的了解,和当时国家、国情的了解,??同时贯穿语文学科课程,达到多学科交互的目的。
       
四、深化美术欣赏课程加强榜样引领
        古语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由此可见,榜样是弘扬正能量的一剂良药。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精神引领。美术欣赏课程中的德育渗透还体现在榜样引领的强大作用上面,孩子们从对艺术作品的赞叹到对作者的精神崇拜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例如在欣赏《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这一课时,孩子们通过大量的作品了解到齐白石老爷爷的花鸟画有工写兼攻的艺术特点,完美结合了古代中国画工笔与写意的技法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孩子们从齐老的作品中学到了不论任何时候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齐白石的传奇之处还在于他五出五归、衰年变法的经历,他在年近花甲时,还能打破陈规,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新的艺术境界,得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经典绘画法则,把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巅峰。齐老对中国画的专攻和勇于打破定式的毅力都如吸铁般影响着孩子们,从孩子们那一双双坚定而佩服的眼神中我确定:榜样的作用是无比强大的,美术课堂也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榜样引领,让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
        德育是一朵常开不败的教育之花。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都应该遵循德育先行的原则,让德育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玉婕.新时代下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3]吴翠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
[4]孔瑞.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03-204.
[5]徐艳华.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的探究[J].汉字文化,2018(2):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