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以《道德与法治》为例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靳彦琛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优化小学德育方案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教师提升德育水平的根本方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优化小学德育方案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教师提升德育水平的根本方式。众所周知,小学德育对小学生塑造良好品性具有重要作用,解决现存的德育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成效,继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目前,《道德与法治》作为开展小学德育活动的主要课程,本文将以《道德与法治》为例,针对现存的德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教育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等方面意义重大。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德育教学方法作为解决现存德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需要小学德育教师继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全面系统的德育方案,让学生接触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是笔者的分析论证,文中涉及的教学实例请参照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材料。

1.现阶段小学的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德育实施过于形式化
        德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非是用“喊口号”的方式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现阶段的小学德育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以正常心态看待思想品德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把德育也纳入了应试教育考核中,通过笔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方式,既无法对学生的真实品性进行考察,还会让学生曲解德育学习意图,无法将知识转化成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养料。
1.2德育观念滞后,内容单薄
        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观念比较落后,“师本位”理念仍居主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教师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忽略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好不重坏,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思想很容易让德育成效大打折扣;第二点,教师会给学生设限,并且不给学生质疑、思考分析的机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有些德育内容甚至还给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也在客观上反映出了德育内容非常单薄,至少缺乏内容拓展和优化,这样只能是让学生“学无所思”,产生迷惘之感。
1.3教师专业基础弱,专任教师力量欠缺
        教师的专业基础弱是导致小学德育问题频发的关键原因,首先,教师缺乏科学的德育教学培训,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其次,教师没有考虑到现代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没有立足实践验证教育理论,照搬照抄别人的教育模式而无创新,必然会影响德育成效。同时,学校专任师资力量欠缺,缺乏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实践环境,这也是小学德育存在的现实困难。

2.小学德育教育的应对措施
2.1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立德”和“树人”是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的两种方式。

首先是“立德”,就是要将思想品德立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能够接受优良思想品德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此,学校可以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印发校园报刊、设置文化主题墙等方式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其次是“树人”,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思想,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在全面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树立榜样,在小学生的心里树立起道德高尚的好榜样,引导他们身体力行,从而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所以,德育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引用社会,针对班级实际,给学生树立多个榜样,比如“学习榜样”、“劳动榜样”等,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2.2丰富德育内容
        丰富德育内容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化教育模式,借助生活元素展示抽象的德育知识,继而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实践德育知识,成为品行高尚之人,比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比如穿校服,戴红领巾等,说明何为班级规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的好习惯。另一种是拓展教学内容,即由某个德育知识点进行拓展,从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德育知识,还是以《班级生活有规则》为例,由“遵守规则”可以拓展到“遵守法律”,进而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说明何为法律、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遵守法律。
2.3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先体现在能够秉持“人本教学”理念,能够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尊重学生的质疑、探究和思考权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自己则充当“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思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体现在能够自觉接受来自学生的不同意见,比如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教师的本意应当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积极变化,但有些思想活跃的学生也会提出诸如环境污染等消极变化,教师此时应肯定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故意忽略他们的答案。
2.4积极引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德育教师应当和孩子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生活氛围,让孩子在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学校德育的诸多不足,可以拓展学校的德育空间,所以,学校应当广泛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同青少年实训基地、历史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受社会正能量和新文化,从而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定解决小学德育问题的方案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指导下小学德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当明确德育的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厚喜. 浅析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r——以凉山州为例[J]. 魅力中国, 2017, 000(040):56-57.
[2]潘弘. 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 新课程, 2017(19):218-218.
[3]林英发. 当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学苑教育, 2017, 000(012):P.17-17.
[4]陈风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 000(006):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