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设就是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问题,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生成就是学生针对这一切入点,产生了自己的知识。预设目标并不等于学生生成的结果,而如何对教师的预设进行优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成知识,是我们当前急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在本文当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讨,在高中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预设;生成
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捕捉和分析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而进行优化筛选,使其成为点亮学生思维的火种。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课堂素材,提高课堂的活力和生机。
一、预设典型性的数学问题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对知识概念产生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自己搞懂了老师所说的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却不知道该采用哪一种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将学到的书本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系统当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系统的缺陷所在,然后再自主弥补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函数的简单性质时,我们列举以下例题: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掌握反函数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利用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数学问题,方程式的答案是:
.png)
但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将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面对各类数学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例题进行预设,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通过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进行预设
学习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如果不够宽广,那么就只会用一两种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在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会因为其视野和思维的宽度不够而受到限制,进而无法找到解题办法。而启发性数学问题就是预设一种能够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从不同的切入点去看待问题,但是其最终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此时教师可以预设启发性数学问题,让学生来自己展开思考,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思路。比如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例题进行预设:
.png)
在该题目过程中,学生如果结合线面垂直的概念来解决问题,能够直接应用定理进行解答。而如果从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这一角度入手,那么可以选择AN垂直于BC作为本题的切入点,然后再结合定理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证。
三、对易错数学问题进行预设
在引导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经常在同一问题上不断犯错,而且也有可能出现多个人在同一问题上犯错。遇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粗心大意,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存在盲点,所以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都会出现犯错。教师可以对数学典型问题进行预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思维盲点。比如在学习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时,此时我们选择以下例题进行分析:
.png)
出现这一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将具体的数字和数学规律弄混。将之前学过的1+2+3的数学方法带进这一题目当中,出现思维定势而导致解题错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实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想,要明白这一题不是单纯的计算问题,而是一个数学规律问题,能够从宏观角度上去理解和分析真正的掌握概念的意义,进而找出解题的方式。
教师通过对时常出错题目进行预设,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进而生成自己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
四、对实践应用知识进行预设
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抽象数学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宏观。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学练习题入手,但是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部分高中生觉得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高中数学学习到的知识却几乎用不上。因此,以为在高中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此时高中教师可以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进行预设,让学生生成自己的知识,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这一课时,我们预设以下题目:
.png)
根据这一题目内容进行画图,我们会发现通过余弦定理能够更好的得到答案为:上北偏东方向56.1度,距离是113.15米。此时学生还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指南针等物品与课本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在后期的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会积极的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五、对教学预设和生成结果进行正确思考
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训,预设是基础,合理的生成是保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学会反思,主要包括课后反思、课中反思以及课前准备。让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控教学节奏,及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记入到自自己的教学经验当中,进而加深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认识,
六、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二者之间关系不可切割。有了精心的预设,必然会有课堂中的生成;有了生成之后才能让才能实现预设的价值。相反如果对生成不够重视,那么预设的活力便体现不出来。所以说一场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预设同时还需要生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项延行.教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2]杨丽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