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徐佳宇
[导读] 分析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
徐佳宇
(启东市中医院;江苏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ICU气管插管已经拔除的患者参与课题研究,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给予上述60例患者样本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的同时,还应该总结临床护理的相关措施及方法,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呼吸指标。结果:治疗1 h后、治疗8 h后和治疗24 h后,60例患者的呼吸指标均具有显著的组间对比差异,P<0.05。结论: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给予患者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呼吸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氧耐受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ICU;气管插管;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护理效果
 
前言
由于呼吸功能的降低,大部分进入ICU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气管插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为了加快康复进程,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拔除呼吸管道[1]。但是,拔管后,还应给予患者持续的吸氧治疗。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方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改善其吸氧效果,进而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2]。基于此,本组课题将60例ICU气管插管已经拔除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旨在探究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的临床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ICU气管插管已经拔除的患者。排除精神障碍、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后,60例患者中包含23例女性患者,37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介于18~70岁,平均年龄为(59.38±13.51)岁。
1.2方法
1.2.1吸氧方法 取费雪派克湿化器,然后将适量的无菌注射用水添加进湿化水罐当中。在文丘里阀上依次连接输氧管、湿化瓶,以及氧气流量表,预先设定好所需氧浓度后,安装呼吸湿化器,并开启仪器,给予患者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治疗。
1.2.2护理方法 患者吸氧时,应对其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基础护理:遵照医嘱,在患者吸氧时,给予其适当的混合气体浓度和氧气流量。注意检查各个连接口,以免出现漏气、弯折等不良情况,进而影响供养装置的正常使用[3]。②排痰护理: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咳嗽方式,通过深呼吸和咳嗽,排出呼吸道内的粘稠痰液。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协助患者翻身或改变卧床体位。③病情观察:供氧时,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动脉气血、痰液性质、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并将分析结果告知主治医师[4]。
1.3观察指标
治疗及护理1 h、8 h、24 h后,分别记录60例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临床指标,并比较患者的呼吸情况改善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3.0处理课题所得数据,如果P<0.05,则表示本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号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1 h后,60例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为(268.43±15.98),平均呼吸指数为(21.61±1.28),平均二氧化碳分压为(42.73±2.41);治疗8 h后,60例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为(274.72±9.96),平均呼吸指数为(23.54±2.72),平均二氧化碳分压为(39.76±5.23);治疗24 h后,60例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为(278.13±12.78),平均呼吸指数为(22.18±1.82),平均二氧化碳分压为(42.93±3.91),不同时间段内的呼吸情况具有显著的组间对比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面罩吸氧虽然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吸氧方式,但该方式容易影响患者的进食、饮水等日常行为,同时还会引发憋闷感,造成不耐受反应[5]。随着吸氧技术的不断完善,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的方式获得了众多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据课题结果显示,治疗1 h后、治疗8 h后和治疗24 h后,60例患者的呼吸指标均具有显著的组间对比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给予患者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可使患者获得确切的临床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的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护理、排痰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调整其气道组织的湿化程度,同时还能加速痰液的排出,满足患者的呼吸需求。
综上所述,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给予患者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呼吸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氧耐受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佳伟,安友仲.拔除气管导管后患者的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1):85-89.
[2]袁关利,刘银凤,张鑫宇, 等.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6):379-381.
[3]陈元杰,孙莉,彭琳, 等.高流量湿化氧对危重患者脱机后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8,17(3):259-262.
[4]廖仕翀,李金芯,喻莉, 等.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与无重复呼吸面罩氧疗在拔管后患者疗效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8):885-888.
[5]樊华,宋瑰琦,陈霞, 等.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8,39(5):606-6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