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巧用提问教学法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科学互动性与新颖有趣性的重要措施,也对小学生问答能力及实践探究能力等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提问教学法的必要性,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新建议与新策略来提高其运用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原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以师问生答为主,提问形式的单一性、提问内容的简单性及提问时机的不恰当性也弱化了其提问的有效性,因此,老师应适当增加课堂提问频率,从提问方式、内容、目标等层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扩大其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设计问题
以往老师设计课堂提问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与僵硬性,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与递进性也比较弱,这些都降低了其对小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老师应在认真研究教材知识特点及结合小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等基础上设计问题,坚持难易度适中、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问题太过简单则会造成课堂提问教学活动的无效化,老师可以通过逐步增加问题难度来提高小学生问题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活跃性。另外,老师在设计问题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问题,避免因问题设计目标的模糊混乱而降低提问教学整体效果等情况的出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老师课堂提问设计水平[1]。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时,老师围绕两者异同点来设计课堂提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外观上有什么异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三个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加,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或回想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与长方形物体的基础上来促使小学生综合对比和概括总结两者的异同点,提高了小学生观察分析与概括总结能力。
二、创新课堂提问形式
老师应转变课堂提问策略,既可以鼓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提出不同的观点或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分析与解答问题,也可以让小学生自问自答,提高了小学生提问与回答能力,更可以通过叫答的方式来督促小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答案。老师应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认真推敲与反复修改,提高对课堂教学节奏与教学氛围的掌控力,准确把握每一个提问契机,避免因提问过于突兀而打断小学生原有的学习思维。
另外,老师可以通过提前确定要回答问题的小学生名单来给予小学生适当的紧张感与压力,如果小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提醒与帮助,与小学生共同找到问题答案,这在锻炼小学生问题分析与解答能力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的重视,增强了小学生学习内动力。最后,老师还可以给小学生自由自问的时间,让小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与小学生共同探究分析问题,提高问题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2]。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时,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提问,让其指定小组每一位成员来介绍其家庭住址与学校的位置关系,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小学生会认真努力的思考问题,组织问题答案,而不会向原先一样认为老师不会提问自己而敷衍或直接拒绝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了小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问题反馈
小学生回答问题并非意味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结,老师在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利用追问或反问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无限延伸。追问是老师对小学生问题答案提出质疑,也可以是根据小学生问题答案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追问节奏加快,氛围较为紧张,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快速应变能力与思考能力。当小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老师利用转问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重新思考问题,促使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与回答问题。另外,老师还应对小学生问题答案及回答问题的状态进行分析点评,在帮助小学生明确回答错误原因与自身知识体系漏洞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3]。
例如,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相关知识时,老师提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规律”相关问题时,大多数小学生会回答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此时,老师趁机提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等问题,让小学生快速回答,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面积单位知识框架的完整性,也锻炼了小学生快速计算能力与反应能力。随后,老师也可以让小学生快速回答一本书、一栋房、足球场等不同物体或场所的面积单位,激发了小学生好胜心与求知欲,在让小学生对不同面积单位初步形成大小认知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面积单位实践运用能力。
结论
正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的弊端与漏洞,充分认识到有效提问对深化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提问方式、提高问题设计水平及重视问题反馈等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为实现小学生及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臣伍. 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优化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0).
[2]张金珠. 以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文理导航(下旬),2015,(10):48.
[3]刘艳华.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