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王霞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4期   作者:王霞
[导读] 综合探析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王霞
(泰安市肥城市老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泰安271601)
摘要:目的:综合探析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口腔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诊断资料,总结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结果:研究表明,患者疾病分布主要包括牙周病25例、牙髓病28例、口腔粘膜病36例、龋齿31例,分别占12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者的20.8%、23.3%、30.0%、25.8%;在经过治疗后,痊愈患者共计82例,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4例,分别占口腔疾病患者的68.3%、20.0%、8.3%、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临床表明,口腔内科疾病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牙周病、牙髓病、口腔粘膜病和龋齿等相关疾病,临床上应当不断强化对各类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针对性治疗手段,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宣教工作,以此防治口腔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口腔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治疗效果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体制实现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口腔内科临床对相关疾病的概念界定愈发清晰,当前口腔内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包括牙周病、牙髓病、口腔粘膜病以及龋齿等,因为多数口腔内科疾病的病情相对复杂,所以口腔内科的临床诊治较之其他科室来说难度较大。由此可见,牢固掌握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疗原则是准确判断口腔内科疾病的关键所在。本文将抽取我院口腔内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总结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口腔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诊断资料,总结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120例口腔内科患者的性别比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分布:4岁-66岁,平均年龄为(28.7±8.5)岁;病程分布:1-4个月,平均病程为(1.5±0.5)个月;疾病类型:牙周病25例、牙髓病28例、口腔粘膜病36例、龋齿31例。
1.2方法
结合实际临床情况,本次研究将采用消肿止血、缓解疼痛、控制感染、矫正移位牙、预防复发及防止癌变等为主,同时采用药物治疗、口腔清理、填补修复以及局部止血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处理方法,具体如下:①药物治疗:临床上将抗生素、维生素与激素统称为“三素”,而三素则是当前口腔内科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其中的抗生素主要作用于抗感染以及抑制细菌、真菌等,维生素主要作用于补充患者体内流失的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激素主要作用于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能力[1]。②口腔清理:研究所采用口腔清理即为常规口腔清理措施,取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冲洗患者牙间隙,以此达到去除患者牙结石、菌斑、食物残渣等有害物质的目的,保证患者的牙根管能够保持通畅,部分特殊情况下,需要实施手术切断或者摘除牙髓再或者超声洁治等措施[2]。③填补修复:对于牙髓病及根周病,临床上可以采取氢氧化钙制剂、氧化锌丁香油酚水门汀等制剂进行根管填充。针对龋齿,临床上可采用高分子复合树脂、玻璃离子体水门汀等制剂进行填充,从而进一步实现修复患者患牙的目的[3]。④局部止血:针对牙龈出血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缝合止血、压迫止血等方式进行止血,除此之外,临床上还可以采取使用止血粉、肾上腺素等止血制剂进行局部止血[4]。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120例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x2、t检验120例患者的计数资料,当(P<0.05)时,12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康复状况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研究表明,患者疾病分布主要包括牙周病25例、牙髓病28例、口腔粘膜病36例、龋齿31例,分别占12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者的20.8%、23.3%、30.0%、25.8%;在经过治疗后,痊愈患者共计82例,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4例,分别占口腔疾病患者的68.3%、20.0%、8.3%、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7%[6]。
3.讨论
口腔内科疾病的病理改变原理较为复杂,因此与其他科室疾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种类的口腔内科疾病往往存在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很难区分。一般口腔内科常见疾病患者通常会存在着几点共同的临床特征,例如牙齿肿胀、疼痛、糜烂等表现,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分析或判断患者是无法诊断出其到底患有哪种疾病的,所以想要准确区分诊断口腔内科常见疾病,必须耐心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较为全面的了解相关发病因素,基于此,实施OT试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免疫学诊断等措施,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案[6]。
综上所述,口腔内科疾病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牙周病、牙髓病、口腔粘膜病和龋齿等相关疾病,临床上应当不断强化对各类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针对性治疗手段,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宣教工作,以此有防治口腔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静. 手术治疗口腔内科疾病和常规治疗的疗效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18,16(02):141-142.
[2]邓敦,郑强,李春碧. 刍议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02):39+42.
[3]陈筠,李志艳,赵翀,刘静,张欣,朱德锐. 基于Illumina测序分析青海土族牙周病患者可疑致病微生物的组成差异和种群结构[J].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2018,39(02):83-88.
[4]欧阳武. 100例儿童口腔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J]. 名医,2018(07):69.
[5]师红. 儿童口腔内科疾病的回顾性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8):36+96.
[6]刘庆梅. 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8):62+68.
[7]毕小琴,赵佛容. 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专科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8,36(04):452-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