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丹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对其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SCL-90)、两组心脏不良事件(MACE)、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的SCL-90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ACE、再发心肌梗死率分别为4.35%、2.17%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观察组护理后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也有助于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率及心脏不良事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不良情绪;心理状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冠状病变导致的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坏死,造成的心脏功能异常,患者会出现心悸、剧烈胸痛、气喘等症状,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衰,若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通常给予恢复心肌细胞灌注治疗,但是,由于AMI患者自身心理应激反应较为强烈,负面情绪很可能加重和诱发AMI,多数患者都伴有不同长度的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缓解不良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就非常重要了[1]。本文就心理护理应用在AMI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上述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50~69岁、平均(59.57±3.51)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49~68岁、平均(59.62±3.47)岁,对比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测、营养支持、合理用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给予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急救前:AMI起病急,进展迅速,大部分患者极度恐慌,不利于病情,在接到急救电话,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不要害怕,请相信我们医护人员,还可对患者进行安抚,告知需家属配合抢救工作。②转运途中: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对患者讲解急救车上有抢救的条件,消除其顾虑,缓解其顾虑。③院内抢救: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本院成功治疗案例,消除其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④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消除不良刺激,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⑤健康教育:待患者病情安稳,对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宜,在日常生活中需规避影响病情的相关不利因素,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分的休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SCL-90);对比两组Barthel评分;统计两组护理期间心脏不良事件(MACE)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1.4评价标准
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分,量表中共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等等,共分5级评分包括严重、偏重、中度、很轻、没有,分数>2.5表示症状较重,分数越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好[2]。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 ”, 检验;计数资料:( ),c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SCL-90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强迫、焦虑、抑郁、恐怖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讨论
AMI患者在危险期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但是,有时候会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况,若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激动的情绪可使患者应激反应增高,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致使血液中的茶酚胺升高,从而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就增加了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4]。
有文献报道,AMI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AMI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另一方面,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复,还可能增加AMI的发病几率,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着其预后[5]。本研究通过对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身心的放松,通过开展有关AMI的防治知识,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对患者讲解本院成功治疗案例,使患者治疗的自信心提升了,也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负性情绪[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CL-90各项评分如焦虑、抑郁、敌对、恐惧等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观察组的MACE、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对控制AMI患者的病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干预中,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负性情绪,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几率,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阳,简佳琪,佟瑶,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康复指导与临床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273-274.
[2]王冬丽.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247-251.
[3]王丽丽.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187-189.
[4]周玲,刘俊.心理护理在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及改善心理状态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225-227.
[5]顾丹丹.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6):234-236.
[6]孙敬磊,孟琰,吴文滔,等.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