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胡恒霞
[导读] 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阶段,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大意义,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从多方面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这无疑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摘要: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阶段,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大意义,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从多方面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这无疑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通常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更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因此,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与充分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帮助孩子提升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影响
        所谓“三岁看老”,如果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人生影响上看,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综合素质高、有修养的人,而拥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则有可能会成为行为不端的人。所以,在幼儿衔接中幼儿阶段,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1.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孩子正式踏入小学,成为接受义务教育的一份子,他们也将接受来自学校各方面的纪律管制和习惯约束,比如吃饭前要洗手、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如果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一旦他们进入小学,他们也将更加适应学校各方面的管制和约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而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面对新的小学生活,他们将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更快地融入学校集体。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已建立起专心阅读的习惯,那么当他进入小学后,他便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学习效率也会更高,所以,他能够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再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礼让他人,那么当他进入小学后,他便能与更多的同学和平相处,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他的交友圈将进一步扩大,人缘也会更好。所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会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不管面对何种环境,他们的适应能力都会更强。
2.幼小衔接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策略
        2.1培养幼儿热爱学习的习惯
        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学习都是我们所有人毕生的课题。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的人生大有裨益,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和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起热爱学习的习惯。学习可以让孩子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了解更多有用的信息,学会明辨是非。很多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成绩还不错,识字比较快,拼读也很准确,算术能力比较强,但到了小学阶段,学习却忽然跟不上了,成绩越来越差。很多家长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学习一落千丈。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应该仔细观察下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面对难题,孩子是会直接放弃还是努力钻研?孩子学习是出于兴趣还是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如果孩子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学习成效自然会很低,面对难题也容易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幼小衔接阶段就帮助孩子建立起热爱学习的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将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更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学习。教师和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着手,不断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引导孩子建立起热爱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习惯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指出,良好的表达能力会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赢得更多的关注,而良好的倾听能力则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赢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当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各种新鲜事务都让他们感到激动、兴奋,所以,他们总是急于表达,迫切要对所有人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说话时,他们却总是缺乏耐心,无法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倾听的习惯,学会耐心,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比如,家长可以在睡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让故事的起承转合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学会耐心倾听。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语言类表演活动,当台上的孩子在表演的时候,台下的孩子需要安静地欣赏他们的表演,学会倾听。
        2.3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
        如前所述,小学不同于幼儿教育,小学会对学生施与更加严格的行为管束,学校制度、班级纪律等都是学生需要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幼儿教育至中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制定相关行为规范和制度,在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起纪律意识,让孩子知道上学、上课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建立相关的生活制度,比如勤洗手、按时起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将会逐步建立起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幼儿教师以身作则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就是学生行为的模范和标杆,孩子会将教师的行为视为权威,所以,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比如,教师应该准时到教室进行授课,让孩子建立“守时”的意识,教室应该在学生离开教室后及时关灯,让孩子建立“节约用电”的意识。教室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2.5家园合作,共建督导机制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是幼儿、中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家长的教育任务,只有教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方方面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正确的行为习惯。比如,如果幼儿园教师教给学生“饭前要洗手”,而家长却告诉孩子不用这么做,只有在手脏时才需要洗手,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惑,影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
总结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和教师通力合作,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中逐渐灌输,最终建立起符合规章制度、对人生有益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幼小衔接期的家园衔接[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5,(6).
[2]李夕.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6).
[3]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