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4期   作者:黄实芳
[导读] 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观察,同时探析其护理疗效。
 
黄实芳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摘要】目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观察,同时探析其护理疗效。方法:纳选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护理措施差异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对比组(n=53例,常规化护理)及研究组(n=53例,常规加护理干预),观察总结其不良反应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共计59例(55.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头晕目眩占比最高(23例,42.3%);研究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接受程度及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比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而其护理满意度94.3%(50/53)明显高于对比组的69.8%(37/53),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但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其施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评价。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护理疗效
艾滋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使得临床对其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有效措施[1]。本次研究就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选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护理措施差异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对比组(n=53例,常规化护理)及研究组(n=53例,常规加护理干预)。入选患者均符合WS293-2008《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诊断》诊断标准。对比组男/女:31:22,年龄阶段为35~65岁,年龄中值(45.7±3.7)岁;研究组男/女:32/21, 年龄阶段为35~64岁,年龄中值(45.4±3.6)岁;入选患者的基础资料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即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常规化的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健康宣教及对症护理。
研究组配合临床观察,给予患者护理干预:①心理疏导护理:艾滋病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及根治手段,因此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甚至自暴自弃的负面心理,影响整体治疗及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心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强调配合抗病毒治疗对疾病控制具有的积极作用,以消除其负面心理[2]。②用药护理:第一次引导患者服药时,需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治疗预期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促使患者对药物延长及药物不良反应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嘱咐患者在服药期间禁止进食海鲜,以降低过敏风险,对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抚及讲解不良反应控制措施,告知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加重需及时入院治疗。③不良反应护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干预,多数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目眩。在治疗前期皮疹发生率较高,使以抗过敏及对症施治可明显缓解症状,对于胃肠道反应,可酌情使用促进胃肠道蠕动药物干预以缓解症状[3]。
1.3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接受程度、用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分成很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为很满意占比与满意扎比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s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
入选的106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共计59例(55.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头晕目眩占比最高(23例,42.3%),而肾功能损伤的起始时间及维持时间最长,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上升情况在被不断刷新,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及政府部门对其防治措施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抗病毒治疗(ARV)为临床干预艾滋病的最常用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控制病情发展。ARV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长期服用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也随即发生,护理干预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起到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因此艾滋病患者在接受SRV治疗期间,需为其做好用药监督及观察工作,为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整体治疗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4]。本次研究中,入选的106例患者共计59例(55.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头晕目眩占比最高,占比大42.3%,即表明抗病毒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研究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接受程度和用药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比组,而其护理满意度94.3%明显高于对比组69.8%,即表明抗病毒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在提升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接受程度、用药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具有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但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其施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曹立颖.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与护理观察[J]. 海峡药学, 2018, v.30;No.219(04):200-201.
[2]肖军.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36):118-119.
[3]欧松, 邓晓军, 蒋华宝, et al. 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08):19-21.
[4]刘建忠[1,2], 陈瑶[3], 肖明中[1,2], et al. 扶正抗艾颗粒联合HAART疗法对HIV/AIDS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19):1364-13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