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所谓的"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对语文课标“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在学习效率低调,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差,甚至无法完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大部分学困生有自悲生理,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成为老师忽略的对象。在现实教育中,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也要求老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很多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转化效果不明显。那么如何让学困生树立人生的自信走出学习的低谷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究,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掌握学困生产生的根源,准确界定“困”在何处。
首先,每次接手新班之初,我都习惯于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了解,特别对那些留守儿童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细仔分类,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学困生。
其次,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听、说、读、写)进行小测试,以此确定学困生的困在何处。
第三,对初步确定的学困生对象进行逐人谈话,进一步了解其知识现状和思想动态,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老师没有放弃我的认识。因为每个学困生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教师切不可草率地讽刺挖苦他们,使之产生畏惧心理或者抵触情绪。从2015年至今,5年时间里我共接触88名语文学科学困生。按家庭情况来分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计65人,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的计6人,家长无正确教育方法且过分溺爱的计12人,确实属于智力方面原因的5人。我把学生考试分数60分以下的界定为学困生,经过长期针对性地转化这些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二、紧抓所困之处,因人施策解除所困。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班内的学困生,我一直把消除其自卑心理作为转化工作的切入点,尊重其人格,不能让他们产生因学习成绩差而低人一等的感觉。除了针对性辅导之外,教师应该多去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真心诚意的帮助,让他们从心底感受到你就是他们的朋友。
我曾教过一个叫郭浩然的学生,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刚进入六年级语文月考30分。他是一个典型的因疏于管理导致的学困生,他身体素质特棒,参加校运动会拿了三个年级第一,并与他谈心并表扬他为班级争光的集体精神。而后他主动把作业拿给老师检查,在评价的时候对于闪光点多给予肯定,我从他的学习态度感觉到这孩子的身上出现了许多下能量,期中考居然取得了62分的成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于郭浩然的进步如果稍有放松就会重返学困行列,我对他的进步在肯定的同时继续跟踪,做到耐心抓、反复抓、时时抓,最终在六年级下学期期末取得了83分的成绩。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转化方式,会产生令人欣喜的效果。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困生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这种学生大可不必大发雷霆,更不能变相体罚,因为他们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极有可能不接受。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信心和耐心,找出他们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相信他们会有进步的那一天。
三、架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桥梁,达成解因共识。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可以产生一两次转化工作就见效果的思想,并且做好打持久战的转化思想准备。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转化工作要了一种责任和爱的动因。正如篮球明星姚明所言:“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与家长建立起积极有效的联系方式,会产生一种积极效果。
我在六年级还教过一个叫付博一的移民学生,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无法顾及他的学习,经常不交作业把学校当旅馆,小病大养只要是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就请假回家,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不来学校。经常顶撞老师,我试着几次找他谈话,结果都不太理想。有一次早息,我教他读前一天老师讲过的三首古诗,耐心地帮他纠正音节,值到读出感情,下自习时他居然能背到这三首古诗。我在鼓励这孩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给他的爸爸打电话,谈到付博一的进步并与家长交流关于转化孩子的问题。老师的真诚和热心赢得了家长的积极支持。经过一个学年的深入联系沟通,我渐渐地发现这孩子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还有些坏习惯,但毕竟是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事实证明,老师通过与学困生家长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联系方式,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转化工作中,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具体学习状况,对转化工作会产生积极向好的效果。
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在严厉中透出关爱,在关爱中为他们树立自尊。在评价中尽量从学生的发展上着想,尽量做到方法多样,标准多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学习、做人才能有内动力,才能扬起前进的风帆。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相信教师只要有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才能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地疏导,“学困生”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转化,甚至成为班集体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