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开展语文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德育的功能,将常规的课程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构建综合性的教育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具体的融合路径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融合;意义;途径
前言: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德育功能有效提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常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德育有效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意义分析
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十分必要[1]。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践行全新的教学思想,积极贯彻德育融合的思想理念,将课程教学与德育构建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为学生构建的教育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融入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做的是要积极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从而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优化文化导入,培养正确文化观
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德育融合的原则,针对文化导入进行合理的优化、创新。让学生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学习素材的深入探究,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进一步规范和端正学生今后的学习表现。同时,文化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形成更加丰富[2]。全面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比如说,教师在组织《黄继光》时,可以通过素材搜集的方式,整合与黄继光有关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故事的导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气氛。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导入素材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学习黄继光身上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自主预习。
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自主搜集相关的英雄人物故事,了解具体的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常识,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也能够让学生积极学习英雄人物身上优秀的品质,并以此为依据规范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在鉴赏中发掘德育内涵,提高道德认知
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有效的融合德育,需要针对鉴赏环节进行优化创新。引导学生在针对阅读素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德育内涵进行深入发掘[2]。并鼓励学生站在道德和情感的层面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保证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更具有深度和高度,也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全面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
比如说,教师在针对《四时田园杂兴》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地位优势。组织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合作鉴赏等多种方式,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站在情感内涵的层面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生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品格教育。
(三)在实践中加强情感教育,提升品格素养
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的组织,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在情感的支撑下自觉规范自身的品格素养,从而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德育主题组织趣味的写作训练活动[3]。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英雄雨来》就少年英雄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趣味的拓展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感兴趣的素材和著作,如《爱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具体的情感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懂得如何对别人进行关爱与包容,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实现深入落实。
结论:依前所述,在小学阶段,将语文课程与德育相融合所发挥的教学意义十分突出,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因此,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优化文化导入的方式,并在鉴赏中、实践中对具体的德育内涵进行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领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乔楠.浅谈“德育创新”引领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发展[J].才智,2020(02):169.
[2]赵颖颖.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58.
[3]陈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9(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