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市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BIM技术是近几年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立足于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应用的实际情况,围绕施工准备、构件管控、施工进度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施工中要不断调整BIM技术的应用方法,以满足装配式工程施工在工期、质量、造价等管理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BIM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持续发展,至今,我国建筑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建筑企业的前列,建筑市场前景可观。然而,建筑行业仍旧存在劳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率较高、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BIM技术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同时,装配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和施工质量。BIM是基于“三维模型”的信息集成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工程设计方案转化为和实物相近的三维模型,同时纳入结构信息、质量信息、造价信息、材料信息等。工程各参建方可基于“BIM”平台实现工程协同管理。目前,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不了解BIM技术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对装配式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尽论述。
1 BIM技术的简单介绍
BIM是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英文简称,可以将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的详细信息以及施工进度和施工材料的应用等通过模型的方式构建出来,为工程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的作业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便捷。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是通过三维技术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和设计方案等部分进行高度模拟,大幅度提升了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并且在进行技术交底时能够增强交底的全面性,保证各个部门和专业的人员能够通过密切配合在较大程度上增强施工的质量,进而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并为工程建设的进度提供保障。但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且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实际施工中需根据工程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2 装配式建筑的简单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发展和应用的建筑模式,通过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这种建筑模式具有比较可观的发展潜力,并且现阶段的多个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接受这种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相比于传统建筑模式耗费的建筑材料相对较少,并且能够在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降低工程建设所消耗的资金。现今社会中能够用于建设的土地相对较少,这对相关项目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而装配式的建筑模式能够解决这样的社会现状,这种模式能够通过分隔建筑空间的方式从而对该行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这种建筑模式通常情况下在建设之前需要对相关构件进行预制,并且保证预制的规格能够满足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在准备施工时需要将预制的构件从生产厂家运送到施工现场,通过合理的安装,大幅度增强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构件的重要连接部位加强重视程度,保证不会存在比较明显的裂缝等现象。
1 BIM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构件的施工流程与传统建筑工程略有不同,就技术难度而言,装配式工程的技术难度更高,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构件安装顺序冲突、构件位置配装等。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安装中,常出现钢筋打架、套筒位置对中困难等问题,不能通过传统的施工办法进行处理,需要重新调整构件的安装顺序。在信息化技术和建筑行业整合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中各个参建方的协同运作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暖通、强弱电等机电控制专业的碰撞问题无法通过传统的CAD图纸所反映,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管线打架、构件位置和孔洞位置偏差等问题,必然会造成返工,大幅度增加造价。BIM技术通过BIM模型可在前期检查管线碰撞问题和构件碰撞问题,设计图纸更为直观,且能够纳入时间等要素信息。
BIM在施工准备阶段的应用表现如下:
第一,施工准备阶段。
工程中的不同专业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模拟,找出各个施工节点存在的问题,如“构件高度会对消防管道安装造成影响、孔洞位置预留不合理”,在施工准备阶段就解决了不可预见的碰撞问题;第二,BIM模型对于构件的展示更为直观,能将施工过程全面展现出来。一些重点、难点施工环节,可在BIM技术平台上有针对性地显示,同时可预测在某个施工阶段劳动力、材料、资金消耗情况,设备占用情况等,为各个专业编制完善、合理的施工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装配式建筑若是构件安装顺序不合理,就会出现严重的返工问题,增加工程的造价,利用BIM技术能够区分具体施工环节、工作面的施工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计划,保证各项工序的安排更为合理,确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详细的进度计划可供参考借鉴。
2 BIM技术在构件管控方面的应用
混凝土构件的预制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关系着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装配式工程可充分地利用BIM技术以及RFID技术。RFID技术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的缩写,通过RFID技术能够有效传递工程中构件的生产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整合在BIM技术平台中,最终达到提高装配式工程构件管控水平的目的,使施工管理人员能够追溯构件生产、运输、仓储、安装的全过程。在技术的支撑下,施工全过程都可在施工技术人员的监管下将构件的名称、型号、安装位置等写入RFID标签后,可根据BIM技术或者现场图纸判断构件安装位置的正确性,尽快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的堆放对于劳动力的消耗以及施工效率的影响尤其突出,利用RFID技术+BIM技术,施工人员可在构件出厂后合理安排堆放位置,以缩短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运送距离。
3 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效率更高,工期更短。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的间接成本。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可利用BIM技术对各个作业面排出施工进度计划表,同时利用BIM模型以及现场监控设备实时调控、管理施工过程。
在施工组织、场地布置方面,应该合理考虑到装配式构件的安装需求,有效穿插装配工序,优化技术间隔,并对关键部位、关键节点进行施工模拟,科学地编制、指导施工进度计划。建议利用BIM技术将施工计划分解到单独的环节、工作面,突出材料消耗、劳动力消耗和设备占用情况。
从客观角度看,BIM技术在进度管理方面的应用实现了进度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场地的动态调整方面。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堆放装配式预制构件,导致场地内人员、设备、材料的周转困难。利用BIM技术三维模拟施工场地,使施工人员、现场负责人更清晰地观察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动态地布置施工现场,以提高现场的周转效率,达到促进施工的目的。
4 BIM技术在材料供应方面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工程体量大,材料消耗量也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交叉施工情况,在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下,会出现材料供应不足、材料供应链中断等一系列问题。利用BIM技术能够对各个施工阶段、施工作业面的材料消耗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整合施工进度管理、材料库存清点,计算出材料在现场的实际消耗情况,可动态地调整材料供应计划,保障材料的有效供应[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综合判断材料消耗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评价施工工艺的合理性。通过对工艺及现场管理方法的调整,达到减少材料消耗、节约成本的目的。
5 结语
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从业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充分掌握BIM技术在施工准备、现场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方法,施工中不断调整BIM技术的应用,以满足装配式工程施工在工期、质量、造价等管理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浩泉,孙玮玮,李楠.BIM技术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9,(22):93.
[2]朱敏,张哨军,孙静,等.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30):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