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环评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6期   作者:欧冰冰
[导读] 环境空气的流动性及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规律的复杂性

         摘要:环境空气的流动性及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突破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推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区域规划环评作为一项广泛实践的制度,其根本目标、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等属性均有利于联防联控机制的落实,能够促进联防联控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区域规划环评 联防联控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也从局部性向区域性发生转变,使得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机制保障。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随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京津冀“2+26”传输通道城市联防联控机制的做法经验,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然而,在联防联控实施过程中,仍然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1]。国内大多数联防联控机制,仍属于由于问题爆发而产生的、后知后觉的应对方法。通过区域规划环评制度来落实联防联控,可以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发挥区域协同管控作用。
         1.区域规划环评的概念
         2009年10月,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对各级政府或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即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区域规划环评是评估各类区域性发展和建设规划是不是符合其资源禀赋条件,与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是不是相适应,人口和产业的密集程度能不能承载规划项目建成后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而这些工作就是对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环境评估。也就是说,各种类型、各种尺度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需要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行业,保障规划区域的生态与环境安全,并避免给相邻和相关区域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2]。
         2.区域规划环评的作用
         2020年3月1日起,修订后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9)正式实施,要求规划环评文件“应提出与周边区域开展联防联控等预防和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一方面,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恶化趋势的情形下,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将会对区域规划方案形成制约[3],规划环评将综合评估规划方案与环境空气质量两方面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反馈给规划实施部门,调整规划建设内容及规模,或实施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会恶化。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已超标,规划环评将在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超标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污染物减排建议。另一方面,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形下,区域规划环评将采用大气环境容量考核的方法,限制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最终保障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3.区域规划环评主要技术方法
         区域规划环评对大气环境联防联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技术方法实现。一是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排放源清单是对某一地区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它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在科学研究上排放源清单是大气污染模式重要的输入数据,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地形复杂地区?例如海岸带、山区、河谷、城市等地区的大气环境时,及时、高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能产生更接近真实的结果[4]。排放源清单是研究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物理化学过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它对于模拟二次污染物、了解某一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确立合适的减排方案都有重要作用。排放清单是区域大气污染研究、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包括现状清单、预测的清单两部分是整个评价中污染现状分析、预测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数据。只有搞清区域的现状排放特征,才能为联防联控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只有比较准确地预测规划实施后的排放清单,才能为联防联控决策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持。
         二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对区域的长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环评核算出大气环境容量,并提出保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不下降前提下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议,从而实现了在预防关键时段的早期介入,避免了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发生后,将联防联控机制仅仅作为事后治理措施。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制定的基础。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一般采用A值法模型进行分析。
A值法模型属于箱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将总量控制区上空的空气混合层视为承纳地面排放污染物的一个箱体。污染物排放入箱体后被假定为均匀混合。箱体能够承纳的污染物量将正比于箱体体积(等于混合层高度乘以区域面积)、箱体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以及箱内污染物浓度的控制限值(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由于箱体高度和自净能力属于自然条件,随地区而定。因此,方法中用A值来表示之。不同地区依据当地的A值、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以及总量控制区面积可确定出总量控制区的环境空气容量。
A值法区域环境空气容量基本方程的表达式为:

如果总量控制区内包括子控制区,由于每个子控制区相互间有影响,则总量控制区及其各子控制区的A值法模型方程变形为:

式中:Qai——子控制区环境空气容量,104t/a;
                  A ——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4km2/a,取值参考《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表1;
                  Csi——子控制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mg/m3;
                  Cbi——子控制区环境空气背景浓度,mg/m3:
                  Si——子控制区面积,km2。
         4.结语
         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国家依法确立的一项环保制度,空间尺度上可以覆盖大、中尺度的区域,时间尺度上即考察了现状,又预测了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通过在区域规划环评中,将大气污染联防联防机制发挥效用,落到实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打赢蓝天保卫战,人民不只需要“奥运蓝”、“两会蓝”,更需要“常态蓝”。
         参考文献
         [1]胡冬雪.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Vol43(7)
         [2]陆大道.关于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经济地理.2013, Vol33(8)
         [3]卢旷,胡晨璐.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环境与发展.2019, Vol07(008)
         [4]M.Tahgavi, S.Cautennet, J.Arteta. Impact of a highly detailed emission inventory on modeling accuracy[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5, 74(1-4):6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